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猪蛔虫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主要为害3~6月龄的仔猪。蛔虫能使仔猪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猪,严重的引起死亡。本文以某村的具体案例为例,对猪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探究,为养殖场(户)的生猪饲养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猪蛔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5-105-2
  生猪养殖中,猪蛔虫病属于常见体内寄生虫病,具有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危害严重。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案例,做好猪蛔虫病的诊断工作,并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猪,从而促进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猪养殖产业更好地发展。
  1 发病案例
  2018年5月13日,某村的小规模养殖人员向村兽医员报告,其断奶仔猪群出现了呼吸急促、体温升高及食量减少的患病猪,要求兽医诊治。村兽医员到养殖场后发现,共有56头生猪,其中断奶仔猪共33头。发病初期,患病猪的表现是体温小幅升高、轻微呼吸急促,未引起养殖人员的关注。由于当地生猪养殖户多为农民,养殖卫生条件差,防范意识差。出现第2次临床症状后,发病猪数量增多,但养殖人员并未及时上报病情,更没有隔离患病猪。
  2 猪蛔虫病诊断方法
  2.1 临床症状
  幼虫转移到猪肝脏时,会导致肝组织出现变性、坏死以及出血等情况,并形成云雾状虫斑。幼虫转移到猪肺脏时,会引发蛔虫性肺炎,受感染的病猪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消沉、咳嗽、呼吸加快以及卧倒在地等表现。幼虫在移行过程中,会导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并出现神经症状或者是荨麻疹。寄生在小肠时,成虫会刺激肠黏膜,使病猪产生腹痛感觉。若数量较多,则蛔虫会聚集在一起,从而堵塞肠道甚至会导致肠破裂。若蛔虫进入胆管,则会引发堵塞,并造成严重胆道蛔虫症。同时,成虫会分泌有毒物质,影响中枢神经与血管;成虫还会与宿主抢食营养,严重影响猪发育与饲料转化,导致仔猪出现生长缓慢、被毛粗乱及发育不良等现象[1]。
  2.2 病理学变化
  无菌环境下,对3头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其小肠黏膜出现严重充血与轻度水肿现象,浆液性渗出。同时,肝脏表面有出血点(针尖大小),存在充血与出血现象。横切病变的肝脏组织后,内部会流出红色的浑浊液体,脂肪变性严重,一些肝脏组织坏死,且切面存在众多暗红色虫道。此外,肺脏出现肿大、充血现象,切开后发现内部有大量粉红色虫体,其中间稍粗,两端是圆柱形。其中,一头病死猪的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病变,并且肠黏膜有较多出血点。
  2.3 实验室诊断
  取上述研究的病死猪的病料,依照常规方式涂片镜检,检验结果显示并不存在阳性或者是阴性的染色致病菌。把10 g病猪新鲜粪便放到烧杯中,并添加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通过玻璃棒完成充分捣碎与混合,均匀混合后,再添加100 mL的饱和食盐水,经过均匀搅拌后利用0.3 mm的铜砂网进行过滤,然后把过滤后的液体添加到烧杯中静置40 min。利用铁丝圈对表面液膜进行蘸取,并抖落到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发现可视区域中存在众多椭圆形、圆形的黄色虫卵。根据之前病理学变化中的粉红色成虫与实验室发现的黄色虫卵可判定病死猪患的是猪蛔虫病。
  3 猪蛔虫病防治措施
  3.1 猪蛔虫病预防措施
  3.1.1 保证环境卫生。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养殖户在养猪过程中存在错误观念,即养猪属于脏活,极易导致猪蛔虫病的出现。因此,养殖户必须加强对猪场环境的关注,保障猪场清洁卫生和干燥通风,并保证充足的光照。同时,还应定期清理垫草,防止猪场出现阴冷和潮湿等情况,并为猪提供清洁饮用水和饲料。
  3.1.2 定期开展驱虫工作。实际驱虫过程中,应选择阿维菌素药物。日常养殖中,养殖户应定期开展猪圈的消毒与驱虫工作,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猪场,应先做好全部猪的驱虫工作。对于猪圈中的公猪,应一年驱2次虫;对于猪圈中的母猪,应在其生产前7~14 d展开驱虫工作;对于仔猪,应在其进入新圈时安排驱虫工作。此外,还应做好新引进猪的驱虫工作,然后与其他猪并群。猪进入猪舍或者产房前,还应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仔猪断奶后要驱一次虫,并在30~45 d时再开展一次驱虫活动。若处在农村散养猪场中,则应在3月龄和5月龄时对仔猪进行驱虫。
  3.1.3 处理好猪粪。通常猪蛔虫病在猪体内的寄生时间为210~300 d,之后会随粪便从体内排出。这意味着猪粪也是猪蛔虫病症的主要传染源。实际养殖过程中,一些科学意识较差地区的养殖户主要是在猪圈中放养猪,且饲料与粪便等都堆放在猪圈中,为猪蛔虫病感染提供了条件。为有效预防猪蛔虫病,必须加强对猪粪处理的重视,及时清除猪圈中的粪便。对于清除出来的粪便,还应运送到离养殖场较远的地方堆积发酵或者挖坑沤肥,以杀灭虫卵[2]。此外,还应做好猪圈垫草处理工作。
  3.1.4 制定紧急预防措施。若猪场中出现了蛔虫病,则应立即实施分离饲养,有效隔离病猪与无病猪,分离小猪与成猪,并展开药物预防与治疗。若养殖场发生过猪蛔虫病,则应每年开展2次群体驱虫工作,并在春末和秋初时节深挖猪舍附近土地或者铲表层土壤换填新土。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利用生石灰完成消毒。
  驱虫药物具体用量如下:药物是0.2%威远金伊维,仔猪用量是1 t饲料添加1.0 kg药物,种猪用量是1 t饲料添加2.5~3.0 kg药物,育肥猪用量是1 t饲料添加2.0 kg药物;若选择皮下注射方式,药物是出口型金伊维,1.0 kg中应含有0.3 mg药物,一疗程2次;若选择爱普利注射液,则35 kg体质量1 mL,一周注射一次,一疗程2次[3]。
  3.1.5 加强妊娠母猪管理。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做好妊娠母猪管理工作。怀孕中期,要对母猪展开驱虫工作,并在其临产前,利用肥皂和热水进行彻底清洗,清除干净蛔虫卵后放入消好毒的产房中。进入产房前,饲养人员应换鞋,防止因人为原因把蛔虫卵带入产房。需注意生产后母猪与小猪应待在产房,直到仔猪断奶才能出来[4]。
  3.2 猪蛔虫病治疗措施
  猪蛔虫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左旋咪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阿维菌素以及抗虫灵等,实际治疗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皮下注射或者拌料食用等方式。药物拌料时,应严格依照说明要求,明确药物剂量,禁止随意增加药量,且需保证药物搅拌的均匀性,适当添加维生素。此外,还应定期更换驱虫药物,并选用多样化化学结构药物。若选择皮下注射方式,则必须保证注射到位[5]。
  4 结语
  做好猪蛔虫病诊断与治疗是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必须了解该病症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变化,并通过保证环境卫生、定期开展驱虫工作、处理好猪粪、制定紧急预防措施以及加强妊娠母猪管理等措施,有效预防和治疗猪蛔虫病,从而促进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猪蛔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8(12):67.
  [2]李岳恒.猪蛔虫病的检疫、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9):152.
  [3]范昌顺. 豬蛔虫病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8):184.
  [4]曾孔彩. 猪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探讨[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11):93.
  [5]陈兴邦. 猪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10):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