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合信息技术的《音乐与创作》模块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主要探究在《音乐与创作》模块教学实践中,以民族音乐为体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遴选Loop音效素材等网络音乐教学资源,使用“TT作曲家”等音乐创作工具,有效组织开展民歌伴奏编创教学,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有效达到《音乐与创作》课程标准。
  【关键词】音乐创作;信息技术;民歌伴奏编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84-02
  高中《音乐与创作》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方式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但作为选修模块,鲜有教师涉猎其教学实践,其主要难点在于:一方面完整的教学过程从素材、方法介绍,至即时创作,再至反馈评判,大都难以在短时内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创作成果往往成碎片式,不具有系统性,且难以即时评判。通过信息技术与音乐创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与创作》模块的独特优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即时创作、反馈与评判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
  一、民歌创编的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体裁形式、创作风格、表演艺术上都有着深厚的积累,为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歌音乐创编应围绕民歌特点,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学习民歌词曲关系;初步掌握民歌的结构、基本创作手法;尝试为民歌配置简易的伴奏等。归纳起来,教学重点大致如下。
  1.民歌基础知识的了解。民歌特色的音乐形式要素,包括五声音阶、五声调式、节拍(板式)等。构成我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五声调式,分别是: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常见板式分别是:散板、摇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
  2.民歌旋律常见创作手法。包括:“鱼咬尾”“换头和尾”“合头换尾”“加花”等。
  3.民歌常见曲式。包括:单句式、对应式、“起、平、落”式等。
  4.民歌伴奏的配置与运用等。
  二、民歌伴奏编创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
  民歌由于口耳相传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变化,很少出现于学生的生活中,如何让学生走近民歌、了解民歌?除了听、唱等音乐实践,民歌创编是深化理解民族音乐、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中学音乐课堂的民歌创编教学一般只局限于基本形式要素、常见创作手法及常见曲式等单一的创作,对于民歌伴奏的配置与运用这一综合创作实践,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与向往,但又总因其创作难度较大,创作成果(音效)无法即时呈现而失望,最终选择放弃。
  信息技术是“创新”音乐创作教学最得力的助手,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为民歌音乐创作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赋予自由创作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从而达到《音乐与创作》的课程标准。
  三、民歌伴奏编创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构建《音乐与创作》学习真实空间,并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能力拟定任务,如变换节奏、创作旋律、创编歌词、创编卡拉OK的伴奏音乐等;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创作,以音乐成品的形式开展学习评价。
  现以MIDI民歌音乐《沂蒙山小调》为基本素材,推演、实施、改进形成高中《音乐与创作》模块——“编配伴奏音乐”课为例。
  (一)教学内容
  编配伴奏音乐。根据《音乐与创作》“和声与音乐作品风格”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作品及风格,完成其伴奏音乐的编配,并录制卡拉OK作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音乐的音阶、调式、节拍、节奏、速度、和声等形式要素对形成音乐作品风格的影响,并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
  2.在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好的表现形式创作。
  3.能运用“TT作曲家”“SONAR”创作软件,为歌曲制作演奏音乐,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对大小三和弦的认知。教师播放课前制作好MIDI音乐《沂蒙山小调》(第二和第六个小节和弦留空),然后用“TT作曲家”软件分别输入F、B、Gm、Cm、Dm等和弦,让学生聆听、探讨和弦特性,形成对大小三和弦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和弦选配。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试着运用“TT作曲家”,为《沂蒙山小调》留空的两小节选配和弦。
  第三个环节:音乐“style”(风格)选配。各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style”套唱《沂蒙山小调》,讨论确定最恰当的伴奏风格并阐述理由;重点引发学生对音乐节拍、节奏、速度、和声等形式要素的关注,优化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
  第四个环节:运用素材,拼接乐曲。启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乐器和人声Loop音效素材,在 SONAR音乐软件中拼接乐曲。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获取的信息进行探究学习,初步掌握IT音乐创作的框架概念和基本技能。
  (四)教学探究
  主要在任务设计、资源获取和评价设计等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1.任务设计
  任务选取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任务选择不仅要有知识性、趣味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成果的形式及其要达到的标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协作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课程任务驱动问题主要包括:大小三和弦如何识别?F、B、Gm、Cm、Dm等和弦哪些比较明亮,哪些比较柔和暗淡?两种和弦结构有何不同?套用不同style歌唱《沂蒙山小调》,其音乐风格有何变化?如何选择下载乐器和人声Loop素材?如何运用SONAR拼接乐曲?等等。   2.资源获取
  学习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创作的有力保障。在互联网上,乐器和人声Loop音效素材等音乐资源非常丰富,“TT作曲家”“SONAR”软件操作技巧与指南也不鲜见;现代IT音乐教室为收集、组织网络音乐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互联网平台支撑。
  3.评价设计
  本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民歌相关基础知识;二是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TT作曲家”和SONAR软件编配伴奏音乐;三是評价学生的协作与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在自评环节,小组选派学生代表进行项目汇报与自评;在互评环节,通过小组相互听赏,分别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在教师评价环节,注重对学生创新内容的肯定与鼓励,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
  四、民歌伴奏编创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感悟
  (一)应用IT技术促进了学生知识迁移
  一切创作都是以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为前提的,创作和应用的本质就是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了“知识迁移”的速率。
  (二)IT音乐教室激发了学生音乐创作的兴趣
  相比传统的音乐教室,IT音乐教室(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里有丰富的音乐(MIDY)、图片和影像,可以迅速调动学生音乐创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民歌伴奏创编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民族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媒体音乐教学具有视听结合、形声并茂等优点, 而民歌特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融入,可以生动直观地再现,让学生在视听的同时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在参与编创的激情中创造美。
  (四)运用“融合”获取音乐教学正能量
  信息技术能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盲目过度地使用,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干扰课堂教学的因素。两种技能素养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是需要音乐教师长期关注、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民歌伴奏创编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显著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锐.电脑音乐梦工厂[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
  [3]卢小旭,江振兴.电脑音乐技术与实践[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许文(1970~),女,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八中,中学高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