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生活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数学教学中,若教师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样会造成教学质量较差的现象,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正处于思维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自身的思维习惯及对知识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组织具有活力、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爱上数学这门课程。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使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生活教育”指的是用生活来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发展而开展教育。从二者的关系上看,可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而从二者发展的效率上看,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当前的教育模式大多都偏向于理论化,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应该适当引用生活教育的模式进行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魅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不同的数学知识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可见,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密切相关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课本为教学依据,将其中的知识点与生活密切相连,以此创设出充满生活趣味的数学课堂。学生在富有生活趣味的教学活动中,能更快接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关于时间的生活情境。在上课前,为学生展示一个转动的钟表,让学生感受小时、分钟、秒钟的差异性,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三者的规律。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课间休息的15分钟,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使其学会分辨小时、分钟、秒钟。数学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又为日常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信息,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建立数学的逻辑思维,从而爱上数学。
  二、教学中搜集生活素材,培养思考的习惯
  “生活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进行数学教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通过运用生活的素材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过程中,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会对这两个单位有疑惑,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首先,要求学生找到几袋大小不同的零食。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零食袋子上关于零食重量的描述。第三,一起讨论克与千克的区别,认识这两个单位的联系。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手上拿着感觉更重的零食,它的袋子上标注的净含量数字更大,且一般的零食都是以克为单位标注的。但是也有学生发现,有些零食的重量标注的单位不是克,也不是千克,而是毫升,比如牛奶、汽水等。通过这种观察,学生认识到了数学中的单位克、千克,了解到1千克比1克要重,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这两个单位的印象,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使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理解掌握。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灵感,使其养成爱动脑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中探索生活难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要做到使用生活中的小问题进行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分蛋糕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过生日的时候,会有好吃的生日蛋糕,在吃蛋糕时,一家4口人要怎么分才能分得平均呢?每一个人能分到多少?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会回忆起自己吃生日蛋糕时,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分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将整个蛋糕横切一刀,再竖切一刀,这样一个完整的圆形蛋糕就会被分为4份,每人一份,大小相同。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日蛋糕大小的圆形,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画出分蛋糕的方法。通过几组蛋糕形状的比较,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同样的分法,有些学生分好后,四块蛋糕大小相似,有些学生分的蛋糕却是大小不一。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分数的性质,每一份都大小不一样的还是分数吗?[14]的蛋糕是怎样分出来的?这种极具启发意义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分数的特点,使其了解到,什么样的数才是分数,分数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生活中学生经历过的实例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丰富其数学思维,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四、教学中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数学
  数学不仅存在于学习中,同时也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正所谓“学以致用”,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带领学生回忆除法的相关内容,明白除法的准则。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日常的生活问题:小芳去学校的小卖部买本子,每个本子卖0.6元钱,小芳现在身上有4元钱,请问,小芳能在小卖部买几个本子?她买完本子后还剩下多少钱?学生在做这个常见的小问题时,可以通过之前学习的数学来解决,使用4除以0.6,但是他们会发现,没有办法整除。通过联想,0.6元一个本子,如果买7个,就要4.2元钱,钱不够用,如果买6个,就使用3.6元,还能剩下0.4元。通过这样的思考活动,学生认识到,4元即40角除以6角得到的答案是6,还余4。通过这个常见的数学小问题,学生能体会到数学除法中的變化性,认识到余数的含义,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连续性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数学,比如每天起床闹钟响的时间、红绿灯路口闪动的数字、买东西时找的零钱等等,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生活完全离不开数学。所以,将数学学习中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是学生学习数学后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特点,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寓学于乐,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随着教育理念的逐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正在走向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活动中以生活实例进行数学教学,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数学与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在二者逐步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兴趣、生活技能,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水平,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阳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