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意识薄弱、课程规划与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来开展课程规划,探索区域指导、学校主体、教师共建的行动路径,让课程规划与建设重心下移,逐渐落地、生根,融入每位教师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作者简介:毛擘,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  400060)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0-0016-02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并明确指出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反思
  纵观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从区域层面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统一教材,学校需自主开发与校本实施。那么,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质与要求,促进学校自主实施特色的课程规划,是区域规范与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规划面临的挑战。从学校层面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活动开展、轻综合实践课程建构;教学内容零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学校如何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课程规划中呢?从教师层面看,活动开展热闹,但学生学习、体验浅表,学习缺乏深度。教师重在教学,需要关注课程吗?课程规划似乎高在云端,真的与教师无关吗?
  反思上述问题,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国家课程,但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只有纲要,没有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这些情况:综合实践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教什么内容、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常常处于无序和随意的状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课程规划。《指导纲要》指出“学校主体、地方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要求,无疑对课程意识及建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这需要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来强化课程规划意识,关注从课程到教学的整体设计,才能让课程规划得以落实。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规划”的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学校规划以及教师的教学规划。一是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重在建构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以规范并指导学校开展课程规划。二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规划,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课程规划,建构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方案。三是教师单元教学规划,基于课程主题,整合单元资源,开展教学规划,实现单元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实施。这样,有助于促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零散、随意向系统规划转变,从活动开展向课程建构转变,促进教师课程建设从“等、靠、要”向主动参与转变,实现《课程纲要》理念与要求向教师教学的渗透与落实。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行动路径分析
  1. 分学段建构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框架。为有序、有效地引导学校开展学科课程规划,建构区域学科课程规划框架和指导意见,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要分学段探索综合实践学校课程规划框架。
  (1)小学阶段:“3+N”的区域综合实践课程设置。“3+N”,即“3”个必选,依托重庆地方教材,每学期区域指定3个单元为各学校需要统一完成的教学任务;“N”项自选,根据各学校实际,在完成区域指定3个单元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决定开设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2)初中阶段:“1+X”的区域综合实践课程设置。“1+X”中的“1”即为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学习,区域建议依托重庆地方教材,在七年级上学期完成。“X”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与学科结合,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拓展性学习。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一两个学科的综合学习内容。二是在八至九年级开展学科整合的研究性学习,围绕一个研究课题或实践任务,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基于问题解决和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
  (3)高中阶段:“1+3”的区域综合实践课程设置。“1+3”中的“1”为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提升;“3”是按照《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其中,研究性学习的设置,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课题。同时,区域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的学时及学分进行明确规定及学时建议。
  如果说课程体系建构的学段设置框架是区域统一的方式,体现了课程建设的“同”,那么,“3+N”“1+X”中的“N”“X”如何建构,就体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形成“和而不同”的课程规划。
  2.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规划。学校在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框架下,应结合办学实际,建构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指向、体现办学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笔者认为,其具体实践包括三个环节。
  (1)开展课程分析。课程分析是学校课程规划与建设的起点,学校通过对综合实践开展课程分析,以便查基础,找问题,知需求,明方向,具体包括学科分析和学情分析。学科分析,主要应用SWOT分析工具,从学校综合实践发展基础、师资资源、学生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学情分析,主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展开,了解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活动类型以及学习方式的需求。
  (2)确立课程目标。综合实践以活动开展为主体,活动育人必须要有目标指向,也要校本表达。如某学校根据国家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课程分析,确定了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责任”素养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目标。将“实践·创新·责任”三个核心素养进行细化,“实践”具体表达为善思考、勇探究、乐体验;“创新”具体表达为会提问、会研究、会表达;“责任”具体表达为会选择、会坚持、会承担,最后形成课程育人目标的校本表达。
  (3)建构课程体系。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很多方面,需要结合学校课程育人目标,进行细化梳理、系统建构。《课程纲要》主要围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四种活动方式进行了主题推荐与汇总,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校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主题活动的选择、借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建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探索,需要学校教研组的整体参与和实践。从区域到学校,课程规划的重心在下移。然而,如何促进每一位教师持续开展课程规划与实施,还需要一步深入推进。
  3.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单元教学规划。作为一线教师,课程规划更多地体现在资源开发及主题单元的教学规划上。以一个主题活动为单元,确立单元整体学习目标,然后分解主题,细化目标,设计相互关联、逐级深化的学习活动,规划单元课时及教学内容,确保每一学习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明确的教学规划与实施,让学生活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学习观察记录、方案设计、技能实践、展示交流、评价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区域综合实践课程规划到学校课程规划,再到主题单元教学规划,课程规划与建设的重心不断下移,形成了“素养立意,目标指向”“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行动思路及策略。课程规划,曾经对于教師如同高在云端的概念,终于落地、生根,融入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责任编辑   黄   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