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师生互动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那么如何探究在建构的课堂创新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对于学生是一主体与另一主体之间对话的关系,不存在谁支配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剖析,从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进行分析,搭建互动支架,形成有效互动的策略,提高课堂实效,让课堂更加生动。
  关键词:创新;师生互动;策略
  近日,有机会到小学听了几堂课,发现小学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玩着”。与初中课堂一比,显然初中的课堂“静悄悄”的多。究其原因,无外乎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逐渐成熟的表现: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深思熟虑。另外,初中课堂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的平台,课堂上教师有意无意充当着最高裁判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希望教师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
  所谓互动,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因此,所谓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互动,更是在建构一种民主意识,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不仅关注自己对教材作怎样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倾听学生对知识有怎样的理解。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互动更要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这样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一)师生互动,启而不发
  教学中常会遇到教师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后,学生启而不发,沉默不语。于是教师为了赶进度,便抛出正确答案。这种师生互动完全是为了灌输知识,仅是教师单向思维的对话,失去了平等地位和启发性。教师只是把自己认为重要和难于理解的内容向学生做详细讲解,花费大量精力把知识变得明白易懂,学生却没有兴趣去听。如果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师的教,课堂就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独白了。
  (二)师生互动,注重形式
  常见的课堂小组讨论,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走形式;教师的提问是象征性的,只是把教师要说的话借学生之口说出来。这种互动常常浮于表面,就一些简单的是非问题上进行问答式互动,为互动而互动。
  2.假讨论。所讨论问题,基本上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学生真正要问的。学生是为了回答而讨论,不是出于解决自己的疑问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预设了完满的答案,却硬要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学生怎样讨论或回答的结果如何,都硬要回到标准答案上来。一旦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讨论即告完成。
  以上问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正常互动,不仅与民主平等有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关,与课程的性质、任务有关,也与教师行为的功能状况和操作水平有关。这不仅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所以,正常有效的师生互动,应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入手,搭建有效互动的平台,构建有效互动的策略,关注师生互动的细节,使互动取得实效。
  二、搭建互动支架,形成师生互动的策略
  (一)学生层面
  1.认真预习,有效互动的前提;
  学生只有充分預习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与教师进行互动。因此,课前一定要认真、有目的的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时根据课后研讨与练习找到重难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新课的预习,将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为课堂讨论做准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1课《邓稼先》,课文预习明确提出了要求:①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课外收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②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两个预习任务指向明确,收集到的资料和感动的语句,都可以成为课堂师生互动的素材。
  2.小组讨论,有效互动的保障;
  通常问题先在小组内自主探讨,能解决的小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不行的难点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这样做达到了精讲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各小组沟通,了解不同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师生互动的针对性。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山水画的意境》时,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说理顺序。学生阅读文本后,先自行梳理,然后小组内讨论,如果再有问题,那就提交班级讨论。这样的额小组讨论,为课堂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保障。
  3.尊重他人,有效互动的态度。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还要对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分析。并鼓励学生相互问答,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即使是有错的。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很多想法。有的同学认为文章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有的同学认为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还有的认为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三个主题,各有依据,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和教师互动。
  (二)教师层面
  1.学会倾听,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教师为什么要“倾听”?因为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在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而要和学生有效互动,就要了解学生,看他的问题在哪儿,他最想知道什么,这是互动的目的所在,也是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   ①善于聆听。那么,教师应怎样“倾听”?好的倾听者,总是将自己放在沟通中的“从属”位置,总是努力让说话者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自己的想法、看法,而不会武断打断说话者,急于推销自己的高深见解。例如:在每一次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读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当学生陈述观点时,教师要亲切注视学生、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认真听他说话。例如,“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是不是还有另外的意思”等等。通过互动,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民主、平等、真诚、信任是和谐互动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师对学生诚恳的态度,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善意的批评等,都可能引发学生已有的感知,唤起他们表达的愿望。
  ②见机引导。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让学生感受平等。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察言观色,关注学生最初反应的细节:从学生含混不清的表述中,踌躇不定的思考中,察觉到他的疑惑在哪里;从微妙的面部表情中“倾听”出学生的声音。由此来判断:哪些是学生已知,而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哪些是学生未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哪些是学生未知而不能解决或现场教学不必解决的。同时,还要认真听辨,对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正确判断,让学生明辨是非。当学生对问题各执己见,真的解决不了了,教师便及时参与,使处于“愤悱”状态的学生走出困惑。互动中必须关注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出在什么地方——这是课堂生成的契机。教师要艺术地去启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观点。
  2.精选活动,创设双赢的互动情境;
  语文课堂是形式多样的,教师精心安排的各种活动,有利地引导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本剧、课前演讲、辩论等形式,让有效的师生互动成为可能。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要学生排演课本剧,深入到皇帝、大臣、骗子的内心世界中去,体会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成了主人,他们自编自演的都很投入。同学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一个小组在表演的时候,其他小组也就愿意认真观看,因为他们要从中吸取经验嘛!教师通过学生的表演,也了解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师生互动成为了一种双赢的活动。
  3.巧设问题,训练灵活的表达方式。
  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元素,其責任是运用其智慧撒下火种,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师生与文本、师与生、生与生合作与互动的成功。因此,在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时,学生理解和表达会比较困难,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障碍。这时,教师应该采取方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层层深入的若干小问题,学生理解和表达就容易多了。巧设问题的途径灵活多样,但不管什么手段都还需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处提问质疑,构筑有效的互动平台。
  民主而平等的师生互动,使师生共享课堂话语权。师生之间在信任、和谐、平等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之美。通过教师努力搭建有效互动的支架,师生之间形成一次次的“抛接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和情感的互动,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天堂,思维碰撞的激烈战场,学生一定会慢慢习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教师也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丽红、张云杰;中学生师生互动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佐斌 ;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3]黄瑞;构建现代教育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实施真正意义的师生互动;中华语文网
  [4]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修订本)新疆大学出版社
  [5]陈雪梅;语文教育关系纵横谈[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祝新华;语文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1995年11期
  [7]熊成钢;文路·学路·教路──论阅读教学中课文、学生与教师三者思路的整合[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