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电气工程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这使得电气工程从纯机械化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不仅实现了效率的极大提升,也实现了质量的大幅提高。本文主要从电器自动化的特点、优势和应用范围几个方面对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其一技术涵盖范围广泛。当前,電气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范围随着投入使用的电子构件种类日趋丰富而扩展得越来越广,其所涵盖的技术面也经过持续的扩展,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方面,联网后的电子自动化的反应速度与控制精度均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利用电气自动化系统软件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对不同工作对象开展特定工作内容。目前,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重视硬件设计转移到兼顾软件研发之上,因为,通过软件优化不仅可以提升电气自动化的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科学设置工作时长,可有效降低硬件损耗,延长工作元器件使用寿命。
  其二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高。当前,因需向各个联网电子器件提供服务,电子自动化技术对于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当下较为广泛使用的电子自动化系统中,不仅在电子信号进行发射时,需借助于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而且在对各个部件传感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需借助于连接的网络通路,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都需借助于微型电子计算机开展计算与优化。
  其三不依赖于控制模块。传统自动化控制依赖于固定控制键,对静态对象的控制能力较为稳定,但当控制具有较复杂移动动作的对象时,就会发生控制能力快速下降的情况,只有升级控制模块,才能扩大控制范围,减少控制模块的具体位置影响。而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智能化控制器因可对运动对象运动轨迹进行智能计算,实现覆盖面实际范围的减少,而能够大幅提升设备操作可靠性和降低设备功耗,因而,已在各个工作场景中得到广泛使用。
  其四电气系统便于控制调节。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系统的控制能力得到了持续的大幅度提升,电气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得到了不断的缩短。另外,根据实际运动情况,电气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时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远距离控制被控对象。正是由于其所具备的这种优势,为电气工程自动化调控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五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以往因输出功率固定,在开展远程操作时,工作人员对控制对象的控制程度,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一些控制难度大但作用明显的工作部件会使整个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变得难以控制。但随着电子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由于其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功率和传输方式,从而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实现对控制对象的有效控制。因而,在电子自动化技术支持下的现代电气系统对不同环境下的远程控制能力都可以得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2.1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发电厂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分散测控系统。分散测控系统指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设施组成的分层分布的测控系统。网络系统采取分散形式对过程监督和控制单元进行测量和控制,并通过设备仪器将过程监督和控制单元的功能作用实时显示出来,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控制。分散测控系统可利用打印设备将实时收到的工作指令和生产信息所产生的数据信息打印出来,从而便于工作人员随时分析和了解当前生产设备运行状况。
  2.2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网调度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其自动化系统之中。电网调度工作中应用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有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其硬件主要包含多种不同功能类型的操作设备,因而,电网调度工作的业务种类和数量众多。而科学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监督控制并合理调度其众多业务工作,并提高对电力系统网络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提高电网调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变电站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人力替代方面。由于在变电站内的人力劳动工作准确度和效率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影响,从而难以避免各类工作误差和工作错误的出现。因而采用自动化技术,由机器替代人力完成相应工作和任务,可以有效降低工作误差,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变电站中,科学应用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工作进行有效检查和监管,极大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检测和排除,使变电站的安全性得以保证。
  4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配电系统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较少。而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配电自动化模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地控制的信息反馈线路自动化模式;二是集中监督控制的配电工作自动化模式;三是配电管理和集中监督控制相互结合的配电工作自动化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后两种自动化模式具有较多的应用,可在保证配电系统稳定性能的同时,大幅缩减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