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小学美术课程,培养学生想象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是塑造美的艺术,而想象力是促进美术无限发展的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延伸、有效鼓励以及刺激感触等策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发展想象力,促进美术素养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生活
  【中图分类号】G 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5-0150-01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想象力也相对匮乏,这也是造成美术课堂中学生创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基于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实况,以及生活情境等,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拓展延伸,联想生活场景
  实际生活与学生的成长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场景也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一致。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经验还不足,对美术专业知识的认知也不健全,所以学生大多数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带入课堂之中,构建生活场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和联想,从而实现想象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我的动物朋友》,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动物会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当你喜爱的动物表现什么状态时,它所表达的情绪是积极的呢?”等问题,让学生从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小动物的形态和特点,并根据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动物朋友”的绘画。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饲养的小动物进行拟人的绘画,给它们塑造一些假想的形象,从而逐步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显而易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提高作品中的生命力,从而落实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有效鼓励,奠基想象基础
  传统美术教学中,出于绘画难度以及学生现有绘画能力的考虑,教师常常给学生布置相同的绘画作业,而千篇一律的绘画内容,将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求“稳”,抹杀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而是应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个性化的绘画作品创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用画笔勾勒出更丰富多彩的作品,實现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比如,在《我造的小房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鼓励的方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进行房屋的绘制。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所画出的房屋进行评价,对于所画房屋比较奇特、想法比较新颖的作品,教师给出较高的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对于所画的房屋比较简单、想法比较一般的学生,教师给出一般的评价,同时指导学生在现有的房屋上进行再创造,添加一些新颖的元素,将自己的更多想法融入到房屋的绘制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上述案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绘画创作,给予学生想象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绘制新颖、个性的作品,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基石。
  3.刺激感触,引导切身体会
  相对于抽象的语言和概念而言,直观的体验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教师也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以亲身实践的形式,直观感受“美”的塑造过程,从而推动学生对美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路,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同时,以手工实践的形式来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皮影戏》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应用动手实践的课堂教学形式,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皮影戏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认知皮影戏的来源以及分类、特征等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自行动手,进行皮影的制作,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新的皮影形象的制作,使学生在裁剪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皮影。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究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更有灵活性和趣味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美术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想象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亚芳.融情塑美——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9(02):235
  [2]王丹红.化静为动迈向高效——浅析小学美术动态示范性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02):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0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