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建设云南优质高职院过程中的教学管理精细化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建设云南优质高职院过程中的教学管理精细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统领,以创设云南优质高职院目标为主线,提出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必要性、构建精细化教学管理系统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学管理精细化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优质高职院  管理  精细化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曲靖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课题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JGXSKL18013)。
  【中图分类号】G7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01-02
  一、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TQM)最初应用于商业领域,其核心理念是以顾客为导向,要求全員参与,涉及组织方方面面,通过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和控制来实现质量的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步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当前,云南高职院呈现出“三增一少”的态势,即高职院的数量、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在增长,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高职院较少。因此,建设一定数量的云南优质高职院势在必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品牌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的关键一环,因此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之下来探讨如何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也就成为了创建优质高职院的先决条件和必然要求,其研究成果对同类院校的相关创评创建工作也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建设优质高职院的作用及意义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司[2015]9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要从规模扩张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发展。“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发展模式的变化,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向内挖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1]内涵建设是创建优质高职院的基本主导思想,而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则是促成内涵建设的有效手段。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较好地把教育教学活动和相关管理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质量保障和改进体系,多层面的激发院校全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视质量为生存之本,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和办学效益。
  (二)全面质量管理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对学校来讲就是对各个管理环节如:教学过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行政服务能力、招生就业水平、后勤保卫、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实施监控,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教育教学活动各要素有机结合,发挥资源最大化优势,在生产者(教师、教辅、管理人员)、产品(学生)及顾客用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友好的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高水平高效率的运作。
  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精细化教学管理
  (一)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放眼世界思想史,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出现始于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其在所著《道德经》中提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阐明了从细小的地方踏实做事的朴素观点。而将精细化管理真正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并作为一种切实的管理方法来应用的则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精细化管理本身也就是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中的重要一环,属于科学管理三个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大学开始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于教学管理活动中并形成了一种精细化教学管理的理念,即:教育部门或学校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引入教学管理中,以企业管理的思维结合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构建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2]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将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到建设优质高职院课堂教学的管理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管理责任的主体更加明确化;有利于教学管理内容更加的具体化;有利于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精细化管理意识;有利于稳定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创建优质高职院需要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1.建设优质高职院中教学管理领域的“短板”效应
  笔者认为,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短板”效应:一是教师因循传统课堂主体的模式,课堂设计和组织完全以自身为导向,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因材施教的理念背道而驰;二是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学科与专业设置中忽略素质理念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三是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存在认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与社会教学脱节,使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实践锻炼,进而导致学校服务于社会的功用也受到各界的质疑。凡此种种,均指向传统教学管理的弊端,也说明了伴随着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建设优质高职院的目标,在教学领域提倡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及技术层面的应用势在必行。
  2.教学管理精细化在创建优质高职院中的应用优势
  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者的素质,与创建优质高职院的师资队伍理念一脉相承。首先,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能够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二级学院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意识,实现教学制度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其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也能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自身岗位工作设计的问题,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学习、日常教学活动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等,这对于教师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加强学校的监督管理职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著,能有效助推优质高职院的创建工作。如前所述,较之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而言精细化管理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内容还是流程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及目标的明确度等方面也更胜一筹。
  四、教学管理精细化的路径探索
  管理既是科学亦是艺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水平,而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优势则是通过精细化的教学管理程序来体现的。建设云南优质高职院需要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入手深入剖析和有效落实精细化教学管理的精髓,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不仅应该从其中的“细”入手,而且应该实现管理各个环节以及程序之间的有效对接,进而为管理制度以及理念的双重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明确自身的工作岗位以及规范相应的教学计划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探讨:
  (一)课程设置精细化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其设置的精细化应该从人才培养及社会市场需求入手,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应有职能。但如前所述,许多高职院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学科与专业设置中忽略素质理念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中的理论培养与能力构建之间存在不少的偏差,表现为教材与教学大纲不符、大纲又与课程设置不符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或重建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课程理论培养与能力构建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相匹配,建立健全既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又完善课程体系的科学课程体系。现以笔者所在的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优质高职院中的“课程层面的考核性诊断与改进”项目为例进行具体的印证性说明:
  1.实施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方案,按课程建设及教学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等三环节的过程考核性诊断,对照目标检验预期成效,促进预期成果达成。
  2.课程教学文件的制定与完善。一是各教研室依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和系列标准,组织课程团队编写各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大纲,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必须有社会需求调研的环节及聘请企业专家参与编写;二是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大纲的审核论证。
  3.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每个专业立项建设4门专业核心课程及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校企合作开放课程标准和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资源,并在专业教师中广泛应用,促进课堂教学形态的转变。
  上述几项措施是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以创建云南省优质高职院为契机,依托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实施课程教学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同时也是对课程设置精细化的一种积极探索。实施一年多来,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教学环节精细化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品牌的重要尺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声誉的高低。随着职业教育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的过渡,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并确立优势,细化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必然的选择。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上的教学环节精细化手段方法很多,诸如日常教学中对教师备课环节要求实行集体备课、规范教案格式;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法创新和强化实习教学;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实行统一信息化命题,流水线阅卷评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差异化管理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样以笔者所在的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优质高职院中的“课程层面的考核性诊断与改进”项目为例进行具体的印证性说明: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优质高职院过程中,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控制,全面推行“课堂教学责任制”,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与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对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实时与定期相结合的监测、预警、诊断与改进工作。这同样可以视为是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有益尝试,自实施以来在培养了教学一线教师精细化教学工作流程思维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促成了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良好开局。
  (三)教师管理精细化
  有学者提出:“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更多的是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对学校来说教师是课程设置的主导者和课堂教学环节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探索中如何做到对教师的精细化管理是进行高职院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创建优质高职院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教师观念上的问题,亦即让每个教师都能从内心真正认同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点上除却制度内的硬性监督控制外,更需要進行长期制度外的软环境的“濡养”,如对学校发展愿景、发展战略、办学宗旨、制度文化等的长期宣讲灌输;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的浸染等。此外就是方法手段的应用,如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学奖惩机制、严把师资引进、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强化过程控制等。通过细化多个指标来实现教师管理的精细化。在这点上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优质高职院中的“教师层面的考核性诊断与改进”项目可以进行具体的印证性说明:
  1.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
  (1)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管理
  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并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到部门;依据学校师资队伍规划和专业发展需求,制定部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年度实施路线图;依据学校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制定学院教师发展标准,并对各相关部门实施目标管理。
  (2)建立激励机制
  依据学校教师发展标准,系统设计教师能力提升与培养的方式方法;建立教师职称晋升、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评聘、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评选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教师发展契合的系列标准、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   2.实施教师的诊断与改进
  教师依据学校教师发展标准,基于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及时进行自我诊改,学校將诊改成效纳入绩效考核。
  上述“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控制关键点”表格中所反映的内容同样可以视为是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教师层面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考核与改进措施。自实施以来,优质高职院建设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得到了积极推进,广大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四)质量监控精细化
  “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早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了管理五要素(职能),其中之一便是“控制”。法约尔认为:控制就是要证实企业的各项工作是否已经和计划相符,其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纠正并避免重犯。同样的道理,教学管理中监控的目的便在于检验各项管理办法在实施之后是否跟既定的教学管理计划相吻合、实施进度是否一致、实施成效是否已经达到。所以监控过程的存在对于提升管理手段以及细化管理模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应积极改进管理评价,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评价的指导作用,如:积极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推行领导评价、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在督导部门主导下完善教师互评机制与专家评教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评教方式等。此外,质量监控的精细化还应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现代互联网结合,通过网络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来反映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结果。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教学的质量诊改”环节提出的方案是: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组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课程实施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进行诊断与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监督改进效果。此外建立教学奖惩机制(分“绩效考核”与“业绩挂钩”两部分),对教学管理中教师的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实行业绩与奖惩挂钩,从而有效地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质量。
  五、结语
  全面质量管理较之传统管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管理范式,它对于进行高成本投入和不可逆的生产过程管理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而其在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精髓与实质。创建优质高职院是践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针的必由之路,实现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推进高职院内涵式的深入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教职成司[2015]9号).
  [2]黄敏,方丹,周敏等.精细化教学管理视域下的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9).
  作者简介:
  叶蔚萍(1979-),女,讲师,工商管理硕士(MBA),主要从事管理学、企业管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