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沿海地区生态修复与渔业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的现象严重,海洋渔业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鉴于生态修复在渔业资源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沿海地区生态修复的现状,并为渔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沿海地区;生态修复;渔业产业;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8-0085-01         中国图书分类号:X171.4;F326.4         文献标志码:A
  1  沿海地区生态修复现状
   生态修复一般是指生态的自我恢复,这一过程还可通过人为看护,排除一切干扰因素,进而让区域内的生态群落结构与功能得到更快的恢复。生态修复作为海洋生态保护的全新理念,是今后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全新手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渔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海洋生态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许多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打击了我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填海造陆、过度捕捞以及海洋污染等问题也进一步压缩了渔业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物种类逐步缩减,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着总量减少的情况。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今后渔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渔业产业的发展重点为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沿海地区渔业产业发展策略
  2.1  严格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
   结合海洋环境的具体容量,明确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总量,严格按照法制与程序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开展对海洋环境容量的研究,综合大量调研数据,对沿海地区各个水域的容量进行测算,保证污染物的准入量符合规定。同时,优化不同海域排污量的分配方案,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的总量[1]。此外,制定排污许可制度,从源头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数量,为沿海地区的生态修复打好基础,同时也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指明方向。
  2.2  做好海洋生态管理工作
   全面提高海洋生态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生态监测与控制体系,同时要做好海洋生态灾害预警与防治工作。其中,要重点使用卫星遥感、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监测等技术,构建更为完善的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系统,对绿潮、水母、病毒等展开全面监控,密切观察生态灾害易发区域。
  2.3  优化海洋水产养殖方式
   制定海洋水产养殖环境管理制度,对沿海水产养殖区域进行合理划分,严格按照海域的养殖容纳总量进行分配,从而发展更为清洁与高效循环的渔业养殖模式,同时对水产养殖过程中药物和饵料的投入进行严格控制,通过生态修复等手段对被污染或正在被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缓解污染情况。密切监测水产养殖水域中的水体质量,为养殖品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开展良种选育以及病害治理等工作[2]。此外,对海洋生物与栖息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针对已经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人为修复,构建更多海水养殖生态系统模型,指导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
  2.4  助推海洋科技产业化发展
   在对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应当引入更多先進的海洋科技,同时借鉴国内外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发更适用于我国海域环境的技术,并尽快推广与使用。因此,要积极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保证科技成果能够尽快实现产业化,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3  结束语
   根据渔业资源生态修复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充分结合国家明文规定的内容,综合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需求,全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现如今,基于海洋生态的实情,要集中力量发掘渔业产业的发展潜力,阻止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提高渔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少慧,苟露峰,高强.沿海地区生态修复与渔业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5,33(4):17-22.
  [2]王春蕊.沿海开发进程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与路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36(3):50-52,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