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都历史街区空问形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历史街区沉淀了千百年来城市发展的文化,其作为城市的名片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宽窄巷子作为少城著名的历史街区,其改造对于成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现场调研法和与当地居民交谈,对宽窄巷子的改造进行分析,对以后历史街区的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宽窄巷子;空间形态;改造
  由于大城市的发展迅速,历史遗迹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文化历史街区受到人们重视,成为城市未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历史街区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独特的地域风貌并非是通过简单的建筑叠加,而是其独特空间营造。但是目前历史街区需要迎接巨大的挑战:①基础设施落后,多数地区表现出了“脏、乱、差”,暴露出现有的社会矛盾。②它见证了城市的演变,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探寻和熟知城市的媒介。因此研究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有助于对其有效保护和合理改造。成都宽窄巷子的文化街区改造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然重构后仍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利弊得失,但为后续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提供了借鉴。
  1历史沿革
  历史街区,是指街区现保留有相对完整的历史建筑和构筑物。并且此地段仍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宽窄巷子以“少城文化”而著名,展现了“最”成都的特色。清康熙年间,千余八旗官兵在此驻扎。以秦满城遗址为基础重新修建了少城,城内为鱼骨形的街巷,总共有8条八旗官街。如今的少城只剩下了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3条,里面所保留的传统的建筑多为民国时期所有,只剩下少数为清末所建。清末民初时,宽巷子里面所居住的皆为军官,风格气派宽大。窄巷子居住的多为百姓,风格更朴实。虽然两巷子风格迥异,但是都带着浓浓的老成都韵味和民俗文化氛围。建国后,此处人流量大并且易形成聚集,公众爱在此进行日常交流,遂在此形成了成都的市井文化。21世纪,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宽窄巷子开始暴露出许多环境恶化的问题。但是作为成都历史文脉格局中重要一脉的宽窄巷子文化,不仅是成都独有的市井文化的体现,同时为清代川西民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于以上意义,2003年,成都市对宽窄巷子实施了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改造。宽窄巷子将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作为参考,借鉴其“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转换”这一模式,再结合成都当前实际,对宽窄巷子进行改造。将其打造为成都“第一会客厅”,并于2008年对外开放。
  2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及特色
  2.1宽窄巷子的改造
  在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历史街区是一重要部分。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文献阅读整理了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方法。
  2.1.1空间布局。宽窄巷子整体风格仍以清代川西民居为主线。街道纵横交错,形如北方胡同。其特征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空间布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宽窄巷子的原有街区格局形态以及四合院落式的建筑空间格局,并非仅仅是将它们作为街区文化经济建设的附属品。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谈到过可读性这一概念,街道易被人辨识出。因此为增加该区域的可识别性,设计师在街区的东西两端添加了入口节点。
  历史街区的改造,在考虑了街区需给人整体感受的同时,各个单元门户又独具特色。小范围内多变的纹理和风格,也更能让人感受到老成都的宽窄巷子独有的韵味。除了保留历史特色外,设计师还还原了宽窄巷子的原始尺寸,让游人能感受到舒适,并且还维护了街巷历史建筑院落空间之间的整体协调感。
  宽窄巷子内有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以及私密空间。在对其保护和再利用中,街巷的空间序列始终未改变,在这种空间序列内,收放结合适度,且注重韵律和流线关系。
  2.1.2空间功能。历史街区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宽窄巷子最初为市民们闲时聚集交流之处,拥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借鉴上海“新天地”的改造经验,宽窄巷子引入了大量迎合现代人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商业,将成都特有的休闲文化变成了可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商业效益。最初宽窄巷子以居住休闲为其主要功能,最终慢慢沦为以商业为主。
  2.1.3建筑风貌。对现有建筑情况的分析,以分析为主要依据对历史建筑进行保存修护。根据新旧程度的不一,选择有机更新,亦或是旧地修缮。宽窄巷子中约20%的建筑得以最大程度地进行保留,40%是局部保存,优化内部。剩余20%因为保存质量过差,对其注入了新元素,进行改建利用。为了与原有老建筑的特色相協调,改造后,建筑的材料仍多以青砖、灰瓦还有棕木为主。但是仍有部分店铺由于自身的需要,设置了极具有现代感的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
  2.2宽窄巷子改造特色
  2.2.1整体环境的整合。在对宽窄巷子的改造中,注重在形式、色彩、功能方面的整体把控,对整体景观环境进行整合,让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建筑与现有景观更加和谐。许多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元素和文物保留于此并得到了保护:如拴马石,体现人们生活的黑白浮雕墙等,让人们能够深刻品味此处的文化。
  2.2.2基础设施的完善。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使宽窄巷子的物质环境变得陈旧。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改善了该处的基础设施,修缮了道路,根据实地情况扩大了街区的公共绿化植被面积,并且在公共空间已融入了更多的艺术。
  3空间形态分析
  在对宽窄巷子进行改造时,虽然设计师们注重了对其文化的保护,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文献查阅以及同当地原居住民交流,通过研究宽窄巷子的空间形态总结了设计中的得失,主要从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文化活动、景观特征4个方面着手。
  3.1宽窄巷子改造中的“得”
  3.1.1空间处理巧妙。设计师对于该地的空间处理还是有可取之处,利用了“空间整合”和“功能重构”以及“文脉延续”的方式来进行空间的改造,在保证其原有的公共空间不变,增加私密空间,突出其老街坊的安静悠闲的氛围。在空间整合里,四川庭院的风格和北方四合院的风格被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文脉延续主要是对于历史元素的保留,墙上保留的老成都生活的黑白照片以及父辈们所使用的各种器件,都传承了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增强了游客的代入感。   3.1.2新老元素结合协调。在改造过程中,添加了新建筑,也拆除了过于老旧的建筑,但是大部分都保证了与老街道的和谐。并且还加入了旅游化、商业化、时尚化等主题,对宽巷子、窄巷子以及井巷子进行不同功能的分区,吸引不同的客户群体。功能层次清晰,新元素的引入使该处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成为了成都的“新都市会客厅”“老成都体验区”。
  3.2宽窄巷子改造中的“失”
  3.2.1空间格局的“失”。大环境上不协调。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曾提到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这五大元素为城市空间尺度中的环境意象素材,它们共同构筑成为一个形态时,存在着互相呼应和强化的关联性,所以才可以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完善的形式,但是它们之间或许也会产生相互冲突、甚至破坏的效果,有与元素之间具有关联性,一个元素发生变化,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也发生变化,从而整体意象受到影响而变形,干扰环境。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宽窄巷子周边也在不停的开发。但是在整体环境关系上,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街区缺乏整体的规划,从而导致风格迥异的新建建筑分布于周边,功能划分混乱且空间尺度较为密集。这些整体风貌混杂,与历史环境间的特征缺乏呼应的个体,对宽窄巷子历史环境的冲击非常大。例如西入口处,巷子的尽头不是与整体相融合的3层小院落,而是20层的高樓建筑,文化的氛围就这样被打断了,在人们感知历史环境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2.2盲目嵌入新建筑。宽窄巷子中有60%的建筑是需要改造的,有些为布局调整,有些为重建。但是部分建筑在设计时,只是一味地盲目仿古,而忽略了对于少城和老成都历史神韵的提取,给人一种假古董的感觉。除此之外,周边新建建筑没有和历史街形成呼应,容易使人有错落感。
  3.2.3文化活动。原真生活的缺失,导致人们的空间感受发生变化。由于定位于商业主题,并对消费人群也进行了重新定位,导致了街区原有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本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市井文化,现在被酒吧等充满现代气息的事物所替代。出于街区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原住民迁移出此地,仍居住于此的也常年保持大门紧闭,巷子社区所独有的传统居住生活文化正在慢慢流逝。街巷文化的流逝也使人对于宽窄巷子的空间感受发生了变化,感觉此地仅有浓厚的商业氛围,而缺少市井文化。
  3.2.4较少体现川西地域所特有的景观。宽窄巷子结构的调整以及主体功能定位的改造,使该处的景观特征发生了变化,具有川西特征的事物较少。巷子未让原有居民感受到归属感。对于外来游客来说,本想来此感受老成都的氛围,但是由于人流量和商业气息过大,使原本老成都休闲、朴实的一面不曾被看见。
  4建议
  城市的历史建筑和环境是经过不同历史时期沉淀而来,在对其的发展规划中,要知道怎么去发掘其文化内部的东西,使街区的发展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
  4.1肌理控制和长远规划
  从全局把握历史街区的改造,而不是仅仅从局部特征出发。需要规划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除了重视历史街区文化的保护,还要均衡历史街区与周围的环境。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和理性,让历史街区获得良好的空间形体次序。
  4.2古、新建筑协调联系
  历史街区改造中,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现状,建筑和街区需要进行有机更新,因此在规划改造时一定要与其所在的历史环境形成相互协调,新旧相互协调。既要尊重过去,又要发展当代,展望未来。
  4.3注重公众的参与
  公众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也是代表了一种文化,因此在进行规划改造的时候与应该注重公众的参与,听取公众对于生活于历史街区的感受,这也是对于文化的挖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