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绵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水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针对目前我国缺水状况,越来越多的城市正逐步走向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质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共同之处是系统性、综合性,亟需一个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环境的下,“海绵城市”的设计更好地融合城市综合水管理与城市空间设计,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城市生态景观“海绵”化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整合运用其保护和恢复当地的自然栖息地,并为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具有审美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分析。用于实施创新的水资源管理战略,这些战略将逐步把青岛目前城市改造成“海绵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景观;生态环境
  我国在改革开放及政策指导下,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洪水泛滥,地下水被过度开采,河道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城市不得不应对恶性循环。不断扩大的城市发展和使用不透水材料阻碍土壤吸收雨水,从而进一步投资于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通常阻碍自然进程。在整个发展的进程中,会造成如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中国的“海绵城市计划”旨在通过可渗透的表面和绿色基础设施来阻止这一循环。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加之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显著。一方面,全国各条大江大河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最大化硬化,导致流域内洪水期雨水径流量猛增,沿岸的城市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内涝;另一方面,城市内的湿地滩涂面积急速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时“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将城市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绿化植被乃至大气循环系统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将“海绵”概念贯彻落实到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
  1海綿城市的基本内涵
  1.1基本理念
  众所周知,海绵城市又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owhn-pact Development,LID),这种系统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自然灾害,就像海绵一样有着良好的“弹性”,在遇到有降水时,可以就地或就近吸收、蓄滞、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当干旱缺水时可以释放出蓄存的水,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绿色海绵”、“城市海绵”、“海绵体”等概念开始广泛地在景观界被使用,正是基于其能够阐释雨洪管理的思想,表述的形式有所区别,中心思想一致。
  1.2“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构建“海绵城市”的进程中,针对“海绵”建设主要通过以下的3个途径展开:
  首先,根据目前城市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将“海绵”理念贯穿在相邻的开放式绿地、连通的水道、河道和池塘,可以自然地过滤水,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创造文化和娱乐的空间;提倡立体绿化丰富立体植被,提升绿地覆盖率并广泛栽植涵养水分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等。
  其次,城市建筑外立面、广场、道路等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极易形成集水区域,应借用透水铺装材料,降低硬化法铺装面积,循环再利用雨水。
  最后,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多种植涵养水源的乔木和灌木。转变传统的灌溉模式,收集雨水减少人力灌溉,增强可持续的生态建设。上海浦东新区规划城市临港的案例,说明了典型的海绵城市措施。这些包括了植物覆盖的屋顶、用于雨水储存的风景湿地,以及可以储存多余的径流水,并允许温度适度的蒸发。
  2对当下城市生态景观的认识与思考
  2.1城市生态景观的内涵
  城市生态景观是对人类居住的空间环境的研究,生态景观空间汇聚不同的生态系统空间是一个具有互动、协调的生态运动体,强调对生活、生产空间格局的整合过程,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展开,是一个多环境、多空间的交流互动的运动过程。
  2.2城市生态景观的结构组成
  生态自然景观要素包含丰富,其中涵盖地理、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地理环境,承载生态景观规划与发展;水体能够连接和汇通各地,不仅让生态景观丰富多彩,也增添了灵动性;气候条件成为发展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动力。受到自然景观要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生态景观呈现各不相同,这给建设城市生态景观与发展经济景观带来更多可能性。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政府《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作为政策指向,结合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知识,在进行城市生态修复中,优先考虑利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色基础设施、屋顶花园景观等措施。
  3.1城市雨水花园景观营造
  城市生态化景观建设中需要更多的生态效益,建造成本低、管理运营模式简单、生态美观等特点为雨水花园在城市中运用提供可能性。雨水花园除了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城市用水的需求量,并能减少花园维护的成本,提升雨水花园的吸引力,人们在雨水花园中体验感受可持续性景观营造。
  3.2屋顶生态景观建设
  首先,屋顶花园的景观,依据建筑的承重墙和柱体,选配适宜的乔木、灌木、草坪等进行绿化设计,并配有一些适合的景观小品。其次,建筑屋顶的承载力不具备屋顶花园设计要求,可以简单地进行绿色草坪的设计,或对屋顶进行草坪式处理。
  这样的屋顶生态景观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使得“海绵城市”理论能够得以运用。充分发挥屋顶的利用率可引入温室景观,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温室调控。最后,植物配置中搭配抗污染性较强的乔灌草,不但能丰富层次感,还能够起到净化空气改善小环境的作用。
  从整个城市花园、道路、滨水等生态景观建设出发,贯彻“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研究如何将其与不同生态景观空间相结合,不断构建“海绵性”城市。不再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简单景观改造,而是从景观内部结构出发,进行全面系统化分析,最终成为具有“海绵性”的城市生态景观。   4山东青岛城市生态景观“海绵”模式应用
  2016年4月,青岛市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评审,成功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第2批试点城市。青岛已经确定将75%雨水就地利用的目标。到2020年提出完成城市建成区25%以上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目标,而到2030年则要达到80%以上的面积利用。青岛为进一步分解落实雨水消纳计划对城市划分68个片区进行管控。在新旧城区改造上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的目标。
  4.1青岛李沧区文昌路“海绵”模式应用
  从2016年底~2017年4月,将李沧区的文昌路作为青岛第l条海绵道路改造。全长约为640m,道路两侧有一所文昌路小学,2个主要小区金水翠园和丰和苑,生活区汇聚了大量的人口,选择具有典型特色的道路作为改造重点,这些道路纵坡大,没有非机动车道,绿化现状较好,但存在面积较小情况,地下是以花岗岩为主的地质,只有較浅的岩石层。在这样的道路状态下遇到下雨,雨水在落差大的路面上流速较大,瞬时积聚到道路低洼处,而不是直接进入城市雨水管网,造成内涝引起生活不便。选择该道路作为样板,为后期青岛全面开展海绵化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示范。
  文昌路“海绵化”改造首先将人行道改造为透水性人行道,使降雨集中时能够通过高吸收率、透水性能良好的路面,降水直接渗入土基转化成土壤水。同时,将传统人行道绿篱的布局改为下沉式绿篱,以此降低绿篱界石至人行道高度,从而使雨水横坡流向下沉式绿篱,进而利用植物、微生物、土壤等作用,净化和截留雨水径流,最大限度保证雨水径流进入到海绵设施中。如遇降雨量超过渗容量时,雨水顺文昌路南北向地势落差,经石笼和导水槽向下,溢流传输的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网,最后汇入河道水系中。
  这次道路改造将道路两侧的长势不良的灌木迁移,下挖浅沟,植草沟起到收集、传输和排放径流雨水的作用。选择各种耐涝的植物放置在植草沟中,更好地截留、净化雨水。改造完成后,利用下沉式绿篱、雨水花园等措施多管齐下,消减地面径流,缓解内涝,通过植被及土壤等净化作用节约灌溉用水,将多余的雨水储存起来,有助于节约用水。雨天充分吸收水分在缺水的天气释放水分,涵养土壤滋润万物。通过自动调节所需水分,整条道路像海绵一样呈现出会呼吸的特征。
  4.2建设屋顶花园“变雨为宝”
  李沧区委党校海绵城市项目中,楼顶的屋顶花园,不仅有着绿化装饰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将多余的雨水经过屋顶花园后被雨落管接入绿地中,地面的雨水则在透水路面和砖块的处理下,通过地下盲管被引入绿地,绿地中设置了诸如植草沟、下沉式绿地以及雨水花园等丰富的绿地海绵措施,经过渗、蓄、滞、净的处理汇入蓄水池。蓄水池设有自动浇灌功能,将雨水作绿化养护,最大限度地发挥雨水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海绵城市”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清洁水源,补充地下水,降低排水系统、人工渠道和天然河流的负担。以青岛的海绵城市推广实施为例,探索如何利用“海绵城市”解决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遵循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等原则,贯彻到海绵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中。积极面对现已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绿色、更健康、更令人愉快的城市空间。绿色的城市空间改善了生活质量,创造更多令人愉悦的城市生态景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