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式景墙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演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景墙是景观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中式景墙作为其中特殊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承栽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现代得到继承和创新。本文追溯传统景墙的历史及特点,通过比较的手法总结传统景墙在现代设计中的发展及创新。
  关键词:景墙;中式景墙;景观
  1景墙概述
  “景墙”是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而产生,古典园林中还没有“景墙”的概念。人们现在常说的景墙,功能与古典园林中的“照壁”颇为相像。中国园林善于运用将藏与露、分与合进行对比的艺术手法,营造不同的、个性的园林景观空间,使景墙从古到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暂且将景墙定义为:在景观中界定和分隔空间的设施,是造景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式景墙在近现代景观中的继承与发展
  中式景墙的发展反映了我国人们历来的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也正是这种存在于人们血液里的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使人们在不断革新的景观潮流中不会与优秀的传统背道而驰。在历代景观人的努力下,继承了中式景墙的元素及意境,并结合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的需求,取其精华加以创新,得到长足发展。
  2.1材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景墙材料从白粉墙、磨砖墙、漏砖墙和乱石墙,发展到现在的清水混凝土、耐候钢、不锈钢、玻璃、亚克力板等,呈现出的质感也更加丰富。在打造自然为主题的景观环境中,可利用天然的花岗石、页岩等材料,粗犷朴实;金属材料的景墙则可呈现一种超现代和艺术的环境氛围。
  2.2形式的创新
  现代的中式景墙不拘泥于传统的景墙设计格式,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例如冯继忠先生设计的方塔园中的一面景墙,灰白色调以及墙中间的月门继承了传统中国园林中景墙的设计元素,而它四周都用窄窄的灰色条带包裹,将景墙分为中间1段及左右2段,两边的景墙在竖向上变化了角度。景墙的元素没变,韵味没变,但在形式上做出了突破性的创新,适应了现代的环境及人的审美。
  2.3文化符号的运用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原居民对该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来源,也是景观多样化的重要原因。将文化元素以文字、图案、浮雕、小品等各种形式与景墙融合,不仅增添了场地的文化内涵,也更容易引起原住民的共鸣。 2.4与“水”结合
  景墙为刚,水为柔,景墙为静,水为动。刚柔并济,动静相宜,它们是完全不同的2个元素,搭配在一起却非常和谐,且常常能带给人别样的惊喜,成为视觉上的焦点。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具有流动性、透明性,其可塑性极强,可以通过形态、声音、接触感来表现其特殊性,也满足了人的亲水需求。
  2.5与“光影”结合
  光与影的互动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整个空间的营造有重要作用。光是影產生的前提,影则是光与物体共同的产物。一般会在景墙的结构上做一些文章,或是通过景墙不同样式的镂空,或结合日照方向的时间设置景墙,使其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光影增加了空间明暗对比,使景观的层次感更为丰富,同时更好地传达场所精神及营造环境氛围。
  3从局部看中式景墙在近现代景观中的变化演绎
  3.1景墙与门洞
  传统中式景墙一般为粉墙黛瓦或者青砖黛瓦,门洞开在墙体中间,有着中国古典的韵味。现代的中式景墙中,墙体和门洞的元素仍在,但材质、表现形式及组合方面有了更多的变化。
  3.2景墙与置石
  传统的景墙与置石的关系一般是以整石点缀在景墙前,强调景石本身的形态与质感,尤以太湖石最为盛行,同时又常与植物组合成景。而它们的关系演变到现代,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材质、技艺、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例如将一面简洁的白色景墙作为背景墙,景墙面层做出白到灰的明暗渐变,作为整体构图的远景,景墙前则独具匠心地摆放些许造型美观、形如假山的片石,整体看起来就如同山峦叠嶂的山水画,别具一格,是对传统景墙与置石关系的全新诠释。
  3.3景墙与竹子
  传统的景墙与竹子在位置上是分离的,但在洞窗和洞门形成的虚虚实实的空间关系中,它们又紧密联系。现代景墙与竹子的关系通过先进的技术及设计手法,有了多样化的诠释方法。例如在耐候钢上镂刻竹子的影像,并在其中内置灯具,墙、竹、光形成一幅有传统韵味但风格现代的图画。亦可采用半透明的亚克力板作为墙体,并通过组合交替重复出现,景墙的外围种植密度稀疏的竹子,通过光照,竹子映射在景墙上,形成趣味性、美观性与意境兼备的舒适的体验场所。
  中式景墙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元素,是古人思想的结晶,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胡乱堆砌现代设计手法,应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尺度,既保留传统的文化元素及景观意境,又要使其跟上时代,不落于俗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