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神木市旱地糜子高产栽培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糜子属禾本科黍属,又称黍、稷、糜。糜子有软糜子与硬糜子之分,软糜子又叫黍子,软糜子碾成的米,称之为软米,硬糜子碾成的米,称之为黄米。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神木市传统的栽培作物。
  关键词:神木市;高产栽培;糜子
  近年来,神木市糜子生产在政府的资金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等措施的带动下,提高了农民收入,农业效益,促进了糜子产业发展。
  我市目前种植面积约3万亩,年产量约0.727万吨,最高亩产242.2公斤,我市主栽品种有榆糜2号、榆糜3号、榆黍1号等。研究表明,糜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小麦、大米,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源,在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大宗作物。经过多年的种植实践,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 地块选择
  糜子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除严重盐碱地及易涝低洼地外均可种植,但是糜子忌连作,合理轮作倒茬是糜子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所以适宜选择前茬为马铃薯或豆类作物的沙壤土和黄绵土。
  二、精细整地
  耕翻应尽早进行。做到“三早”,即早耕、早耙、早压保证糜子适时播种。耕翻深度要因地制宜,肥沃旱地、黏土地宜深些,瘠薄瘦地、沙土地应适当浅些,一般深度以20--25cm左右为宜。耕后及时耙耱,碎除地表土坷垃,降低土壤大空隙,切断毛细血管,防止水分蒸发。镇压也是蓄水保墒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善表土下土壤毛细血管循环结构,促进深层水分上升,达到提水保墒。
  三、科学施肥
  1.基肥 施肥应以基肥为主,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充足时可以普撒耕翻入土,如果肥料不足,可以集中沟施和穴施。风沙滩地和干旱山地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500公斤,每亩施二铵15公斤。
  2.追肥 糜子虽然耐瘠,但要获得高产,也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所以糜子生长中后期(抽穗期),可选择阴雨天气(或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
  四、品种选择与处理
  1.品种 选用良种是增产的重要一环。粳性宜选择榆糜2号、榆糜3号,糯性宜选择榆黍1号、陕糜1号为主栽品种,或可以选择当地高产良种作为生产用种。
  2.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晒种2--3天,可减少种子的含水量,改善种皮的透性;增强吸水能力,促进种子内部酶的活性和新陈代谢,增强种子活力和发芽率,还可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一部分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轻病害的发生。
  3.药剂拌种 是防治地下害虫和糜子黑穗病的有效措施,可用0.5%的瑞毒霉粉剂拌种进行防治。
  五、播种
  1.播种时间 适时播种是糜子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中确定适宜播种期需要掌握土壤10厘米处地温稳定在12℃以上,神木适宜播期为6月上旬。
  2.播种方法 采用条播法,有利于整齐出苗,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有利于中耕除草和追肥等田间管理。一般行距30--33cm,可人工开沟溜种,或用精量点播机穴播,用4--6行机械精量条播机,播深4--6cm为宜。每亩用种量0.5公斤左右,每亩留苗密度2--3万株。
  六、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 糜子播种到出苗,要及时机械查苗补种,以保证全苗。
  2.间定苗 当幼苗长到2片叶进行间苗,苗距4--5cm,4--5叶进行定苗,留苗距离以5cm为宜。
  3.中耕锄草培土 糜子生育期间一般中耕2--3次。第一次结合间苗进行,中耕5--6cm,彻底清除杂草。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深8--10cm,清除杂草并进行培土,以防后期倒伏。第三次要在抽穗前进行,这次中耕可根据田间杂草和土壤情况灵活掌握。
  七、病虫害防治
  糜子主要虫害有蝼蛄、蛴螬,一般采用药剂拌种、毒饵诱杀和药剂处理土壤等办法防治。糜子出苗后,如遭蝼蛄危害,可用炒香的麦麸、秕谷、玉米渣等做饵料拌农药诱杀。
  八、适时收获
  选择糜子适时收获十分重要,收获过早,秕粒增加,粒重降低,产量下降。一般在穗基部籽粒用指甲刚好划破时收获为宜。人工收割最好在早晨进行,以减少落粒。收割后稍加晾晒,晒干明水后即可進行脱粒,糜子脱粒宜趁湿进行,过分干燥,外颖壳难以脱落。
  参考文献:
  [1]王孟,杨晓军,张洁等.糜子新品种榆糜3号选育及栽培要点[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5):114,128.
  [2]刘峰,崔秀辉,李清泉等.糜子新品种齐黍1号选育及栽培要点[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6):166-167.
  [3]赵敏,李书田,王显瑞等.谷子新品种峰红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13,(11):116-116,117.
  [4]李延东,马金丰,李志江等.糜子新品种龙黍24选育及栽培要点[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11):159-159.
  [5]杨天育,董孔军,何继红,任瑞玉,张磊.糜子品种陇糜12号[Z]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