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中“象”的表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手法。结合迹象论的观点,以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园林中框景之“象”的表现,并探究框景中所营造的意境。
  关键词:迹象;框景;拙政园
  框景是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就是框景的表现。窗洞为框,景置于其中,便框出一幅画面。框景的2种构成方式为因景设框和对景设框——框既存则于框中造景,景已成则为之择位立框。
  苏州拙政园设计规划面积有限,想要在有限的尺度中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意境,需要运用多样的框景手法和各种景观元素。所以,框景的呈现一定是精心设计,构图精妙才能称框住了“景”。
  1框景与迹象论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有迹有象的,视觉艺术尤其如此。“迹”包括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象”包含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在框景中“迹象”同样存在,框景所谓有框有景,框中的景由不同的迹象元素通过一定的空间秩序组合而成,而这些迹象元素包含水、山石、花草等。自然所造之迹千差万别,即使它们有着同样的命名,但仍然有个体的差异性,如相同品种的草木,同类别的山石组合而成象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个体的“迹”的微小差异,造就了“象”的相似又不尽相同,也正是因为迹象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框景的不同。
  但由于在框景所展现出的视觉传达中,迹元素较于零散局部,迹融入了象中,或者可以认为框景中的迹就是象,再看框景中的象则显而易见就是框住的景,这样一来在框景的迹象关系中象的表现更为突出。
  2框景中“象”的表现
  2.1“框”的象
  框景中框的形式多样,框的象也变化万千。框以漏窗、空窗及洞门的形式居多,并最易形成框景的效果。廊柱和栏杆构成框洞,配合适当的景也可产生框景;拱桥桥洞和假山的岩洞也可以构成框景,这些元素均是形成框景景观的组成部分。
  洞门开在墙上又称门洞,形状各异。圆形洞门在拙政园中最为常见,圆形门洞又称月洞门,仿圆月而设计寄托了人们对圆满生活的向往。还有多种洞门样式,如花瓶式、八角式、方形式、葫芦式等;空窗及在墙面上开窗但不安窗框又称月洞,但形状不全是月形,有正方形、多边形、扇形等,是名副其实的“画框”。采用空窗的形式与园林中建筑及环境有关,轩馆亭榭多用正方、扁方、长方等式样,简洁大方;漏窗又称“花墙洞”,图案造型优美、题材多样,有花草、人物、几何图案等,一窗一景、一廊数窗,象的形态变化多样。介于空窗和漏窗之间框的形式为半空窗(景窗),不似空窗那样简洁单调,但又不似漏窗那样样式繁复,仅仅是在窗框上作出一些装饰也别有一番景致。
  2.2变化的象
  造景实为造象,框景就是造象方式的一种。移步换景是象的变化,随着角度的不同,框出的景象有了改变。在相同的迹的情况下,视角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体验是不一样的。园林布局中借鉴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原理,引入运动和时间要素而形成多维空间效果。具体表现为空间序列与景点的节奏变化、步移景异、一步一象。
  在框景中视点、视距、视角是象变化的决定因素。视点、视距、视角着重在视线静止的条件下,研究人、景物、空间的关系。古典园林内的主要视点或观赏点的分布及视距、视角对景物的组织有重要影响,它们直接关系到空间的审美、视觉质量和景观结构的经营。理性确定这些视觉关系,有利于景物布置更趋于精确,使景物与空间关系及不同景物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和谐完美。
  但视点与视距、视角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有时利用不同的视觉特点,便于创造各种视觉条件下不同的风景空间类型和观赏效果。视点的高低俯仰变化带来景观感受的丰富性。框景中的象不仅是二维、平面的,而且是多维、竖向、立体的。
  计成在《園治》中写道:“景为人设,触目皆画;可游可居,赏心悦目。”框景而成的处处景使得观者皆可静观也可动观,一静一动造就了变化之象。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为便于赏景及室内外之沟通,在四壁方墙上开了4个圆形洞门,坐在亭中心的石凳往外望,四面之象皆有不同四季之景变化多样。
  拙政园中另一处有意思的框景在“与谁同坐轩”,它是一座扇面亭,亭面两侧石墙上开着2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卅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了一个完整的扇子,凭栏可环眺三面之景。每一个视点视角的变换都带来不一样的视象体验。
  2.3虚买的象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园林常以虚实手法,营造通透开阔的空间,讲究“处处临虚,方方侧景”,以近景为实,以远景为虚。
  框景中的象也是有虚实变化的,框景中的框是墙面上虚空的部分,框造成墙面的虚实变化,使视线延伸,空间流动渗透,景和景之间更显丰富变化。洞门和空窗还可造成视线的通透和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增加了象的层次、扩大了空间感,它们都是园林造景的构图要素和重要手段。景(自然迹象)被框成可以移动观赏如画之象,其中视点、视距、视角均可影响象的呈现,而这几个因素和框的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虚实变化以漏窗最为典型。
  漏窗是框的一种表现,漏窗所带来的虚象与实象,不仅在墙面上形成虚实的变化,还因为漏窗特有的繁复样式频繁地隔断了视线。导致向里望去窗中之景若隐若现,景象被窗虚隔的同时被墙实隔,虚实隔断之间又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它约束了人们的视线,将园林中的画面景观进行剪裁,这样的欣赏方式和角度使园林更有趣味。
  2.4象中象
  把框理解为象的一种表现,同样把景也当做象的一种呈现,对于框景而言,这样的组合便是象中有象。换言之,框景中“有框有景”便是象中有象的表现。这种象中象的呈现不仅延伸了园林的空间尺度,同时也带来奇妙的视觉感受。拙政园中小沧浪一处框景正是如此,将小飞虹“框”入其中,小飞虹的栏架构件又将远处草木“框”入其中,再加上串流的人群,从一个视角望去,象与象的层叠交融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见图4)。
  3框景中“象”的诗画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重要精神追求,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它园林体系的精华所在。意境之重要性在迹象论中也有所提及,迹象论中认为有迹有象只能称为作迹造象的表现。只有在迹象的基础上,再加上情感意境,才能将它称为是艺术的产物。框景中的“象”正是融入了诗画的意境,才有了其“象”之精妙。
  造景及构景,“构”重在立意,在于构思的精妙,框景中的框和画中的框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只是所框内容不一。门框、窗框、洞框等将景“装裱”起来形成一幅“画”,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蓝图,并以此意境使情景交融。山水诗文和山水画对园林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山水诗文和绘画大量出现,使早期的自然审美观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造园向自然山水园的转变。到了唐代山水诗画蓬勃发展,这时造园也逐渐摆脱对自然山水的单纯模仿,开始将自然美与诗情画意联系起来。
  造园有“九分主人,一分工匠”之说,可见造园造景并不仅仅靠单纯技艺建造。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造园师这一说,造园主要是依靠文人来规划完成,文人受诗画影响讲究“意在笔先”,追求诗情画意构思造园。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意境和画的构图便成为造园创作的主观思维,它所表现的景观是以自然景观的客观存在为依托,是对自然景观的抽象概括和提炼,是对自然景观美的再创造。
  框景将园林绿地的自然美、绘画美、建筑美高度统一在一幅立体的风景画面中。诗画意境的融入使框景中的象变得生动,在某个视角上框景呈献出一个界定的象,这就类似于作画中构图这一步骤,将自然景观艺术再创造,并营造一个有着诗画般意境的象。
  4结语
  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景手法,通过框景展现出的象以及特别的观象方法,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山水情趣以及诗画意境,通过框景营造出特色的园林景观。园林框景艺术中对迹象的研究,特别是在对“象”的研究,将会有助于造园艺术的发展和升华。所以,造园设计应更加注重象的组合、象的变化,尤其是象的意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