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既有住区环境更新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市发展凸显出许许多多缺陷,通过绿化改造进行城市修补,能够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符合绿色发展大趋势。以2000年以前竣工,且未列入城市拆迁计划,更新后能够继续使用的非节能性多层居民住宅小区的外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既有住区的环境更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既有住区;环境;更新设计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既有住区的环境与城市发展格格不入,环境衰退严重,住区功能缺失,与新建成的小区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居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生活毫无幸福感,既有住区环境更新刻不容缓。
  1既有住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1.1绿化空间杂乱
  既有住区中的植被、绿地普遍出现了退化现象,绿化面积不足,空间拥挤,居民户外活动受到限制。住区内的植被由于缺乏养护管理,植物杂乱无章,栽植品种也较为单一,缺乏层次感,缺少季相变化。部分植物缺乏修剪,这些树木与居民楼距离比较近,己经影响了底层居民的室内采光。
  1.2停车场地不足
  既有住区在建设之初,对停车设施的需求量估计不足,造成小区停车场地少,停车困难。占道停车现象在既有住区随处可见,机动车挤占公共空间随意停放,造成通行混乱,既阻碍了道路交通,又破坏了道路绿化,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有的甚至占用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情,消防车辆无法进入小区,存在安全隐患。
  1.3缺少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既有住区缺少适宜的活动空间,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的活动需求。老人和儿童对户外活动空间利用率较高,既有住区普遍缺少老人及儿童活动的集中场地,住区内的儿童游乐设施陈旧、损坏严重,儿童只能在裸露的花坛或破损的铺装路面上玩耍。
  1.4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既有住区普遍存在道路铺装破损、路面坑洼不平、地下管网老化、下雨后路面有积水不易排走、井盖丢失、缺少照明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无人清理等问题。有一部分小区在建设之初,设置了廊架、景观亭、健身器械等基础设施,但经过多年的使用,如今已经陈旧、破损,这些基础设施已不具备使用功能。
  2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策略
  2.1物质环境的更新
  既有住区的物质环境更新包含2方面内容:完善住区功能和优化公共空间。
  2.1.1完善住区功能。简·雅各布斯提出了2种类型的城市空间功能:首要功能、从属功能。对于住区而言,首要功能就是居住功能。既有住区环境逐渐衰败、功能缺失,作为物质环境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住区功能已经不容忽视。
  (1)绿化空间。住区环境离不开绿色植物,旧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长,有些乔木已成年,树冠较大成为居民避风纳凉的好去处,更新过程中应考虑保留利用。例如,在原有大树的位置建树池进行维护,同时,设计座椅式树池,方便居民进行交谈、休憩等活动。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多为规则式,容易造成部分空间常年处于阴影区,出现日照时间不足等问题,因此,耐阴植物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2)停车空间。解决既有居住区停车问题应立足现状,充分挖掘停车空间,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利用住区道路空间解决停车问题是最直接、最经济解决停车问题的方式,具体办法是加宽住区内部主干道,按照道路宽度确定具体的停车形式。还可以采取规范宅间停车的方式,利用宅间空闲场地或居民楼北面背阴空间建造停车场。同时,围绕停车空间加强绿化营造,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解决了住区停车问题。
  (3)交往场所。在提高既有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率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住区地形特点,合理设计供住区居民休息、交流、儿童游戏、老年人锻炼的空间与场所。设计公共空间与交往场所时还要考虑增加座椅、构筑物、健身器械、景观小品等配套设施,从而完善公共空间使用功能,让居民在户外进行活动、交流时能获得良好感受与空间体验,吸引居民来到户外,增进邻里情感,丰富住区生活氛围。
  2.1.2优化公共空间。既有住区公共空间应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活动、社会交往等需求。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包括宜人的环境,必要的休闲、交往设施和合理限定的空间等,既有住区户外空间更新设计应遵循上述原则,适当调整优化,让居民在户外空间中有碰面的机会,有地方可停留且有事可做,激发邻里交往,促进居住融合。
  2.2人文环境的更新
  既有住区的人文环境更新主要包括:恢复住区活力,强调以人为本和注重居民参与。
  2.2.1恢复住区活力。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指出,城市空间形态质量的评价指标:“活力、感受、舒适度、可达性与管理”。在更新既有住区环境更新过程中,应为居民创造更多户外活动的机会。例如,锻炼的场地、休閑桌椅等,都可以成为居民互相了解的场所,从而吸引居民来到户外,有效促进邻里交流,活跃住区氛围。
  2.2.2强调以人为本。在既有住区的人口构成中,老人和儿童占有较高比例,还有需要特别照顾的人群,如残疾人员,他们也是使用住区景观设施频率最高的人群。因此,在既有住区环境更新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居民对住区环境的需求,以改善居民空间感受,丰富居民空间体验为基本原则,创造更有活力、更多层次、更适宜生活的户外空间。
  2.2.3注重居民参与。居民参与不仅是住区环境更新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没有居民参与的住区环境更新设计方案不能完全做到想居民之所想,更新后的环境不能让居民满意。因此,居民参与有助于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顺利进行,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在工程施工阶段也会得到居民的配合与支持。
  2.3地域环境的更新
  既有住区的地域环境更新主要包括:因地制宜,融入地域文化。
  2.3.1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和文化条件各异,既有住区环境的实际情况也截然不同,因此,环境更新策略的制定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具体隋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尊重原生态环境,就地取材,更容易营造轻松熟悉的氛围,让更新后的环境唤起居民过去的记忆。
  2.3.2融入地域文化。在更新既有住区环境过程中,首先,应尊重住区的时代特征,延续历史文脉,不破坏居民对原有居住环境的熟悉感。更新后的住区环境让居民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更新时还要对有特色的住区环境加以保护。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感受,将值得保留下来的住区环境特色融入更新方案中。结合当前建造工艺,改变其落后、破败的部分,提升形象、完善功能,使住宅环境跟上时代步伐。
  3结论
  既有住区环境更新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既有住区的物质环境更新、人文环境更新以及地域环境更新3方面,探讨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策略,以深化、完善既有住区环境更新的理论研究。既有住区环境更新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继续寻求答案,希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对未来类似的项目产生有益作用,让既有住区环境更新得到更多地关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