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开学生思维的“枷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解放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尊重;激发;鼓励;解放;创新
  传统的基础教育强调以书本为中心,让课堂教学围绕书本知识进行,教师不会也不敢轻易去改变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机。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意味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控制者,这就无法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无法真正有效地加强课堂互动,压缩了学生的活动空间;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堂之中,割裂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这一切都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做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唤醒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针对“puzzle”和“puppet”这两个单词的中文意思学生常常混淆的情况,我就让学生讨论一个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讨论相当激烈,其中有组学生这样解释:“puzzle”中的两个字母“z ”就好比是拼图中的缝隙,所以它的中文意思是“拼图”;“puppet”中的三个字母“p ”犹如僵硬的木偶,所以它的中文意思是“木偶”。这个解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学生也在讨论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在拓宽思路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如学习4B Unit6 Let’s go by taxi的Part A部分时,“go to + 地点”和“go to the + 场所”两者的区别是一个重难点,我就采取找规律的方法,出示关于这两个短语的一些句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讲理由反驳或补充说明。这样的生生对话,让学生在拓宽思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三、尊重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尊重和爱护。那么,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第一,学会等待。当学生说话疙疙瘩瘩、结结巴巴时,当学生说错话、想重新开始时,当学生欲言又止时,请耐心等待,让他们把话完。这不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是期待与信任,是鼓励与支持。
  第二,学会宽容。对于学生的多种思维路径与方法,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与选择,而应宽容地允许他们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由交流。
  四、点燃探究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学生才会兴奋起来,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可见,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入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双眼闪烁着的好奇、求知的光芒可以看出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对更深更广的英语知识探究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让学生善于探究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学生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学生有了問题,才有可能产生求知的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同时,探索的积极性来源于教师设置的悬念。教师设下悬念就打开了学生求知的窗口,从而可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探索的新领域。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有启发性、有层次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掌握质疑释难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如学习5A Unit4的Part E部分时,出现“Mike and I”,我译成“我和麦克”,学生便产生疑问:译成 “麦克和我”可以吗?我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搜索资料,最终向我解释道:按照西方人的习惯,要把他人放于首位,表示尊重,自己则放在最后。同时,我借此告诉学生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于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他人来搜索这方面的资料。我就先帮他们确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向,包括思维方式、饮食文化、隐私界定、文化艺术、社会因素,然后进行分工,明确哪一组查哪一项。最后,大家把获得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整理出答案。学生很好地解决了自己的疑问。
  (三)归纳学法,让学生学会探究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如在单词记忆方面,我帮学生归纳了几种方法。第一,通过旧单词记忆新单词,如:any → many, all → ball;第二,划分音节记忆单词,如:blackboard → black + board,policeman → police + man;第三,联想记忆法,如:ache,a一个,che车(撞了我)——(挨一下磕)痛。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学习起来更轻松了。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让他们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充分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点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解开学生思维的“枷锁”,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胜.学习中的创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责任编辑:韩晓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