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提高水稻产量,既有利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又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而且是广大农村脱贫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详细总结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0-97-2
  水稻属于典型的禾本科稻属谷物,是全球人民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每年水稻产量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量的25%。提高水稻产量,既有利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又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而且是广大农村脱贫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省元阳县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种植大县,201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133万hm2,总产量突破了8万t。下面就元阳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为其他地区的水稻生产提供经验借鉴。
  1 栽种地选择
  要想实现水稻高产,其基础就在于要选择适宜的栽种地。栽种地应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排自如、水源充足的田块,并且要具备较强的保肥性与保水性。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采用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翻土处理,栽种地所处位置应是交通便利地區。此外,还需要尽量提高栽种地的平整性,以便能为栽种地高产高效栽培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种子处理
  在选择水稻种子的过程中,要侧重于考虑其商品经济性,并且考虑当地的土壤情况、降雨情况、天气变化情况等,纯种饱满、米质优、抗病害性强的种子无疑是要优先选择的。与此同时,为了能产生更高的水稻种植效益,还要对水稻品种的生长期进行充分考虑,优先选择能提前成熟、味道较佳的优良品种。元阳县农业局在牛角寨乡良心寨村平寨田坝建立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选择Y两优696、Y两优900等56个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到统一布局、统一浸种消毒、统一育秧、统一移栽。
  待选择好种子之后,要及时进行浸种消毒,建议选择强氯精等既可达到消毒效果且不会伤害种子的消毒剂。浸种完毕后,要在第一时间将种子捞出,并且用湿网纱对种子进行包裹催芽,催芽温度以31 ℃为佳。待绝大多数种子露白后可降低催芽温度,控制在25 ℃左右[1]。之后要在阴凉位置将种子晾干,并且播种育苗。
  3 合理密植
  水稻的种植密度应基于水稻的生长势头与栽培地区土地的实际情况来定。大量的实践表明,合理密植是水稻实现高产优产的关键。通常,早稻的密植密度为2.2万~2.5万蔸/667 m2,如果为常规稻,则为四五粒谷苗/蔸;如果为杂交稻,则为2粒谷苗/蔸。晚稻的密植密度为1.8万~2.2万蔸/667 m2,如果为常规稻,则为三四粒谷苗/蔸;如果为杂交稻,则为一两粒谷苗/蔸[2]。
  4 水肥管理
  4.1 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是水稻实现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施肥时期与施肥量可基于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生长情况等来定。如果土壤肥力不足,那么可基于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来合理配置肥料,尤其是要适当施加磷肥、氮肥、钾肥、生物菌肥、尿素和复合肥等。需要注意的是,务必要适量施加氮肥,否则既易出现死苗现象,又会导致收获的米粒口感较差。
  具体施肥时,施肥之前务必要关注水稻的生长情况,以此为依据来判断施肥时机。若施肥时间过早,那么会导致水稻生长过快,影响产量;若施肥时间过晚,那么会导致出现水稻生长营养不良等问题。施肥量要基于水稻的具体长势和稻田的肥沃程度而定,通常667 m2稻田的施肥量控制为6 kg尿素或8 kg复合肥。同时,优先选用喷施法,为了防止肥力被蒸发,可将适量洗衣粉添加到肥料溶液中。
  4.2 灌溉管理
  由于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那么就需要加强灌溉管理。通常,水稻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灌溉管理过程中要秉承深水返青、浅水分蘖的方法,若不及时灌水,那么较易导致水稻出现生长迟缓的现象。与此同时,要注意在雨季对稻田进行排水,否则易出现水稻涝死等现象。
  5 病虫害防治
  水稻在生长期往往会遇到较多病虫害,包括叶稻瘟、稻螟虫、黏虫等。针对这些病虫害,可遵循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原则。为了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可优先应用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严禁使用残留量较高、毒性较强的化学农药,尽量选择低残留农药或者低毒农药,切实保障水稻的食用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外来物种的入侵,包括福寿螺等。大量的研究表明,福寿螺最严重的危害阶段是大田移栽阶段,可采用稻鸭共育技术进行防控,鸭子的投放量控制在10~15只/667 m2[3]。
  参考文献
  [1]石庆华,潘晓华,曾勇军,等.双季超级稻早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4):619-626.
  [2]徐露萍.浅谈水稻栽种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J].南方农业,2015(10):19-22.
  [3]张天明.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及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农业与技术,2016(6):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3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