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21世纪,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创造型人才,笔者以一个计算机教师的视角,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说明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关键词 创造力 发散思维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更新观念,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我国青少年缺乏想象力的现状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华裔科学家都是在美国拿“诺贝尔奖”?是什么东西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我们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杨振宁教授认为:“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出了问题。”
  (1)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想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画图来帮助学生产生想象。最好是做成多媒本课件的形式。例如:学习硬件知识时,学生对内存中信息是如何存储的感到难以想象。我就画出一栋楼房,在其中画上一个个小房间,告诉学生每一个房间就是一个内存单元,这个房间再不能被分割了,它是最小的单位。一个小房间里住着八位的二进制数,一串8位二进制数就象一家人一样,他们一定要住在一个房间里,不能占两间房。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内存的时候,能够通过想象化难为易。
  (2)形象类比教学法,展开想象:想象力往往是在一些己知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所谓形象类比教学法就是打比方,将新知识与大家熟悉的一些事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并能产生进一步的想象。
  2打破传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对老师的话和书本上的知识 不加怀疑地全面接受,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将老师的话奉为至理名言,这极大的束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打破这种传统的方式,激发他们独立地有主见地去思考问题。要敢于怀疑,放下对权威的盲目崇拜。
  2.1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的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对己知的事物的思考是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很显然这己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2.2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颖惑,敢于怀疑权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东西。教师千万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鼓励多动脑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知识。在我的课堂里,要求学生在任何时候有了问题,可以立即提出来。因为你有疑惑的地方可能正是很多人有问题的地方。我还定期的在课堂组织一些讨论,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时,有的学生针对外存的访问比内存慢,提出“是否我们可以设计出那样的机型,让CPU可以直接访问外存?”。尽管在现阶段这是个看似幼稚的问题,但是教师是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先不要考虑是否合理,只要能想出来就值得鼓励。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认为他之所以成才是因为不理会过去的思考方法。如果学生们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将永远是贯常的东西。
  3跨跃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
  有时旧东西的束服往往成为创造新东西的障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象蝉蜕一样,只有推陈才能出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克服定势心理。将“创”与“造”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才能真正的发掘出学生的创造力。所谓的“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因此,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创”,创是造的基础。要“创”首先要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例如:学习QBASIC语句:x=x+1,学生总愿意把它想象成是一个数学方程,而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等式呀!这样的思维定势束服了学生接受新知识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忘记己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把x=x+1当成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来接受。经过这样的引导之后有的同学还把这条语句进行了改造,写成:x←x+1,说今后他们自己要创造出一种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语言。教师通过引导和点拔,使学生能够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极大的促进他们創造的热情。而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的确,为了创新,我们有时需要忘记已知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史登堡,特德.鲁巴特.不同凡响的创造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 牛道生.美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示范中学” [J].比较教育研究,1998(04).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寒青.青少年最需提高创造力[N].北京日报,2000-0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