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提高体育特长生文化素养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中体育特长生是优秀运动员的后备力量之一,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与可持续发展,但多数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并不十分优异,重训练轻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十分突出,为提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养,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正确理解体育特长,转变体育特长生的观念;(2)加强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建设,提高自信心;(3)奖励与惩罚并举,激励体育特长生努力学习;(4)优化评价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体育特长生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体育特长生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之一,他们文化教育管理工作关系到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也关系到运动员今后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生存,调动体育特长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要有一定水平的文化理论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型人才。
  1正确理解体育特长,转变体育特长生的观念
  体育特长生的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特长,“赛场内外皆优秀”才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训练的过程中,实行文化课成绩不达标不准参加训练与比赛的制度,促使特长生们端正学习态度,将体育特长生学习的内动力调动起来。比如,各个学校在管理学生方面都会进行量化评比,教练员就可以将量化分,作为运动员管理参考标准之一,扣分多的学生不允许参与体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特长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端正学习态度。将现阶段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动态等分享给体育特长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适时的调整自己,促其产生压力,加强学习的紧迫感,从而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文化课成绩。
  2加强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建设,提高自信心
  普通高中体育特长多数是从初中体育佼佼者选拔而来,但进入高中后,多数人在体育场上不再戴有“强者”光环,在课堂学习中,也不是出类拔萃者,这种落差使他们一时难以接受,进而不断自我否定,降低学习、训练自信心。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得出:“一个人的事业上的成功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体育特长生的自信心,是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的心理倾向,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训练过程中遭遇的伤痛、挫折、挑战,是推动他们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也是他们完成活动的有利保证,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训练中,教练员注意渗透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调动体育特长生的情绪、注意、动机、意志等心理要素,适时表扬体育技能出众者,鼓励体育技能略欠缺者,帮助体育特长生客观分析自我,把握自我、调控自我。在学习中,文化课老师根据体育特长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的性格特征,多设立讨论性、比赛性、闯关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知识点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奖励与惩罚并举,激励体育特长生努力学习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强烈的学习动因,促使体育特长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并适时进行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预期效果。学校建立奖励与惩罚的激励机制,试行体育特长生参加体育联赛或其他类大赛前必须对文化课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达良好及以上者才能有报名资格,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特长生或团队给予奖励,如折合学分、奖学金评定加分等措施,也可以在升旗仪式等全体同学面前进行公开表扬,不仅肯定其体育成绩更加注重对其文化课成绩的宣扬,形成文化学习与运动成绩相联接,运动成绩与体育特长生利益相联接的激励机制,激发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积极性和文化课学习的热情,强化学习动机。
  4优化评价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即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评定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比如,每所学校在一次考试过后都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成绩分析,年级和班级分别开质量分析会,但是对学生的成绩分析,将体育特长生的成绩跟普通学生的成绩一起分析,由于目前体育特长生的成绩都是偏后,导致体育特长生慢慢成了被忽视的群体。因此在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进行分析时,应将所有体育特长生的成绩进行单独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双对比。对于整体成绩不好但是比上次有进步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肯定学生的付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张文波.山东省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4.
  [2] 凡力.体育特长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韩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管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161.
  [4] 赵孟君,吴希林.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06).
  [5]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