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现水质检测连续性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不是相对立的矛盾,但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往往在发展经济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众多的污染问题。其中,水质污染是最严重也是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之一。对水质的检测和保护尤显重要。然而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和采集相关数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并且由于是间断性取样检测,安全保障性较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连续的检测系统并来保障水质检测的连续性。
  关键词:水质污染;人工智能软件;快速检测;连续检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7.035
  0 引言
   城市用水的供給来源主要是江、河、湖、水库,海水因为淡化成本较高,往往只起到辅助供给作用。而我们生活和生产排放的废水又会通过各种渠道最终汇入到江、河、湖、海中。如果排放的水质“不达标”必然会造成污染。因此对于饮用水源和生活生产排放水质的检测尤为重要。近年来发展了多种检测技术,在提高水质检测的精确度的同时节省了投资。本文就水质检测的新工艺简述如下。
  1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
   (1)颜色与透明度:水中的某些污染物成分和含量大小的区别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因此,一般的水质检测可以通过水质的颜色来推测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这种方法最简便,但只能判断一些会显色的污染物,检测精确度低。
   (2)微量分析:水质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及各种离子通过特定的检测仪器测出种类及含量。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气、液相色谱法。
   (3)氧化还原和电化学法:由于水质含有的离子具有导电率和氧化还原性以及离子选择电极的不同为指标。判断水质离子的成分及含量
   (4)温度与中和方法:水的一些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和水温息息相关,中和方法主要指对水的酸碱度检测[1]。
  2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的弊端
   常规的水质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实地取样检测,所以必要的人力物力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同一水源在不同点和不同时间的水质可能会有偏差。并且检测精度低,不能连续对水质进行检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常规的水质检测方法效率低,连续性差。且由于需要人工实时取样检测,增加了人工成本的投入。然而对于生活饮用水的检测必须保持实时安全性,如果某一时刻饮用水水源遭到污染,而此时正好是检测的间歇期。那么造成的后果将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这种常规的检测方法是有弊端的。对于生活生产用水的排放,如果也采用这种取样检测的方法。那么可能会有不良生产厂商利用取样间歇期排放不达标的生产废水。从而导致水质污染。
  3 建立连续性检测方法
   水质的连续检测是指直接将传感器或者检测仪器设备长期置于需要检测的水源中。对水质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信息发送到集中处理控制中心,从而保障饮用水质的安全性和排放水质的达标性。想要达到水质的连续性检测,首先要检测设备脱离人工操作。且需要检测的项目完全可以通过仪器实现,不需要人工检测。可以直接将检测的传感器置于需要检测的水中或通过水泵将水连续输送至检测仪器,检测仪器分析待测水中的各种离子和污染物成分和含量,然后通过数字信号或者模拟信号传递到集中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通过计算机预先写入的程序判断水质的安全性和达标性,从而执行下一步的操作。相关人员的主要精力转向研制检测项目更多和精度稳定的更高的检测设备,并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和维护即可。减少了无必要的数据采集和人工处理阶段。连续水质检测系统重在连续性,因此设备取样点和取样方式是保证连续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型供水厂既要保证取水点的水质安全也要保证最后供给出的水质达到相关国家标准,因此,取水点最后的供水点都需要同时检测。取水点由于水域大,且可能有较大的流动性。对于水库宜分散均匀布置,江河则宜分段布置在取水点上游[2],从而为系统的判断提供余量时间。供水点由于水质均匀性较好,只需保证取样点的稳定性即可。对于生活生产废水的排放,由于排放时段和排放水量的均匀性较差,为了保证取样点的稳定性。可先在排水末端建一个小型取样池,从而保证取样点的水量均匀性。
  4 实现水质连续性检测的困难
   尽管水质检测有诸多优点,但想要实现仍然有较大的困难。首先是检测仪器覆盖的全面性,即需要检测的所有污染物种类和含量均可通过仪器来检测,不再需要通过人工检测。想要实现检测仪器覆盖的全面性,就要将更多的检测方法运用到检测设备中。这就需要加大研发的投入,可充分发挥各大院校的科研优势与水质检测设备厂商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其次是系统投入较大的问题,连续检测系统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末端检测设备和采样仪器。并且仪器的布置和维护也需要很大的投资。但检测仪器需求量大的同时会相应降低单个仪器的研发成本,从而降低设备的价格。
  5 结论
   水质的连续性检测可以更好的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和生活生产废水排放的达标性,克服了诸多常规间断取样检测的弊端,实现水质保护的预警性。但想要实现此愿望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水质情况和资金条件确定是否建立该系统和系统规模的大小,从而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和排放水的达标。
  参考文献:
  [1]史立新.水质检测方法及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8):110.
  [2]刘凤国,秦玉生.探究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有效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9(02):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