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艺术的美作为指引,用生活的美去调和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东方美学思想,其本质则是“形散而意不散”,“形散”说的是受我们东方文化思想的分流影响而各有特色,是“异”的部分;“意不散”則是“同”的部分,在丰富的东方思想影响下我们当今美学发展的大趋势,大美无言是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东方美学;意境;儒道禅;残缺美
  1 东方美学之根源
  谈起东方文化,首先会想到以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其中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全球化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开始被发掘。东方美学的力量在历史积淀中积蓄已久,中国儒道禅中的思想是中国人灵魂的“根”,赋予了我们东方人独特的精神和审美,为我们种下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大美无言的人生美学。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维和审美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孔子先生的思想中可常见很多美学观念,如孔子提出的“删繁去奢,绘事后素”即说出了中国美学中极简、朴素、精良的特色;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则在家思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庄子口中的“游心于物之初”,是他游历徜徉于山水之间之所悟,将自身融于天地自然,一袭青衣诉尽清谈与自由之风,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应运而生;禅宗美学对中华以及日本文化影响颇深,体现在了日本文化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之心,残缺不全的美的追求。
  2 东方美学中的“意境”
  儒道禅中的许多大智慧都由伟大的先人们提出,继而被后辈们广为传颂,在这传承的过程中,这些虚幻的“大美”就需要去悟,“悟”是一个主观、感性的行为,“悟”的深浅决定了中国古人的审美及表现艺术的方式。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逐渐形成,并成为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隐”与“奇”,即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
  中国美学中的“意境”的发展可从中国画和诗词中循迹,画与诗记录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的高雅生活。中国的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诱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让其能够领会景外之意和作者内心的情感。“超以象外”是我国山水画的突出特点,使人从画面具体形象中联想到无限的“境”,在有限的纸面上呈现出“咫尺有千里之势”。北宋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也指出山水画创作要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作品中均可见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将精神和感性的力量倾注在画中,就形成了超然的画外之境。
  3 当代艺术设计中东方元素的应用与发展
  3.1 现代摄影艺术中的东方情怀
  现代摄影的概念在1839年出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之本身在艺术上的地位不如绘画,摄影与绘画虽然同属于艺术形式,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随着时代发展,摄影技术的应用为现代艺术和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一些有想法的摄影师们开始探寻摄影与美术之间的结合点。在这里主要通过摄影师孙郡的作品来分析当下中国摄影的发展趋势。
  孙郡被称为文人画摄影师,本是一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生,本就对工笔写意十分熟悉,后在摄影中探寻新的、特属中国摄影之路。在他的相机下,摄影成了一种媒介,将现实的照片与工笔画完美融合,使照片也达到了绘画的意境。他的摄影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画的精髓, 又有新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内容, 照片呈现出工笔画细腻, 温润的质感, 与中国画元素共同完美地融入宁静悠远的画面中, 人和景毫无冲突地和谐相处, 现代与古代穿越时空完美地融合,如诗如画,极具东方韵味。
  3.2 现代手工艺中的东方哲思
  东方自古都是手工艺大国,将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和生活器物相结合也是东方美学的一大优良传统。本文以传统手工艺中的金缮修复为例,浅析金缮修复这类工艺的内在美学哲思。
  金缮修复本起源于中国的髹饰工艺中的一种,称为金泥工艺,主要的材料为生漆和金箔。我国近代对髹漆工艺有所轻视,这种工艺在日本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近来我国民间的手工艺人重拾这门技艺,探寻金缮修复背后的意味和传统工艺,都是对东方美学的尊重与传承。金缮修复背后的美学思维要深追至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侘寂美学是日本美学的核心之一,在灾难频发的日本,人人皆有一颗崇敬自然、追求简朴之心,侘寂美学就为日本人民提供了一种简素的生活美学理念。侘寂美学的关键词是:残缺美与空寂美。金缮修复中体现出的残缺美是显而易见的,瓷器本身的不完整、修复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都更能表达精神,在器物中人为添加一些不可预估的美,就成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表达。
  4 结语
  于丹教授曾说过:“东方之美不是腐朽、陈旧、呆板地,而是活色生香、生机勃勃地走向未来。”东方美学在历史的洗涤和考验下依旧熠熠生辉,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师要肩负使命,将东方文化继续发扬,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迎来一个最好的属于中国艺术的时代,就是东方美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生活美学的最好表达。
  参考文献:
  [1] 罗琳会.走向审美生存之路——儒道禅人生美学浅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邱玉明.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
  [3] 邹涛.极简主义与侘寂美学的比较研究[J].设计,2018.
  通讯作者:李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