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浩瀚大国,诗词意欲何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河北省献县河城街镇黑风张小学 田爱霞

  摘 要:诗词乃不朽之盛事,唐诗则无拘无束,纵横驰骋,输送给人们一种憧憬,一种气焰,一种飘然若举的喜悦,词诞生音乐的土壤,是古代诗词苑囿中的奇葩,它的突起,它以芬芳奇艳的美丽独树一帜,掀起惊涛骇浪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然今天,五花八门的文学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将诗词浪潮吞噬,现代社会,人在求生的过程中普遍遭到程度不同的异化,文学也忘却了特殊性,崇高性,因此弘扬国粹,继承经典文化,还原最本初的诗词元素,复兴文化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关键词:诗词 国粹 文化复兴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所录詩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因此诗词并不遥远,源于生活。
  现代社会,人在求生的过程中普遍遭到程度不同的异化,文学也忘却了特殊性,崇高性, 当今媒体拼命炒作,不知是真是假的明星的私人生活,电视剧惊险恐怖,要么三千红尘恩恩我我。浩瀚文明的古国,文坛往往是窒息诗情画意的牢房,那流传五千年的文明的璀璨诗词渐渐死去!
  遥忆唐诗宋词,文话星河绚丽,翻开诗经典籍:“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只有在那样的天空和土地芳香的氤氲下,才可以长得出来。初唐四杰王勃放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如何的博大胸襟,恢宏气魄。从容不迫的豪情,泱泱然一派大国之风。陈子昂挺立在幽州台前,如春雷炸响般高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声悲愤长啸。远接《离骚》的音韵。慷慨悲壮,近乎开唐大宇。唤醒永远辉煌的大唐诗词,巨星李白那一时代的强音,以震动千古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滚滚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声若雷霆……王摩诘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论多么强烈的狂风暴雨,也掩饰不了忧国忧民的呐喊。正是这个宣言的杜甫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年的最高峰![1]
  诵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霞,回味无穷……又像一轮鲜活的朝阳,光鲜,圆润,带着生机,裹着憧憬,用冰晶的眼波化育万物,把人的情感指引到理想天国。它的繁荣具备了肥沃的土壤,强大的综合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开明大度是唐朝的中心品格,乐观向上是唐朝的气象,唐诗则无拘无束,纵横驰骋,输送给人们一种憧憬,一种气焰,一种飘然若举的喜悦!诗人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狂放不勒的精神在诗词画意间淋漓尽致!唐诗刻画历史,刀刀见血,鞭挞黑暗,字字带泪,思索人生,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声声不倦,是历史的写照,现实的凝固,哲人的深思,它的长河落日,孤蓬扁舟,塞外角鼓,涧边幽草……托起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一个个登台亮相的巨将,使得宋以后写诗词的人都跳不出这个磁场。
  词诞生音乐的土壤,是古代诗词苑囿中的奇葩,它的突起,它以芬芳奇艳的美丽独树一帜,掀起惊涛骇浪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但艺术渐渐趋向多样化,在婉约豪放中,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沁雅,蜜丽险涩……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的黯然神伤。秦少游寄花传鱼,柳三变素手为桨,宣纸为舟,苏东坡披蓑戴笠,放舟中流,赤壁唱响千古风流,它的红巾翠袖,金风玉露,冷月疏桐,芦花孤舟……托起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座珠穆朗玛峰。
  唐诗宋词已随历史长河悄然远去,它是民族语言凝素的精华,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它的营养滋润着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树,它的光辉照耀亿万华夏儿女,吟诵妙语佳句,品味酸甜苦辣,咀嚼历史沧桑,用心灵的韵律梳理那份荒芜繁杂,用理智审视感受那份神奇和悠远,体味喜怒哀乐,好情逸兴,用心拥有那份空灵和超脱!
  一首《过零丁洋》,感叹着行迹无定的流亡生活。一首《正气歌》把他的爱国民之心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悲重,沉痛,秀玉,典雅。
  巍巍华夏,文人墨客,一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多少志儿!杜甫墓祠,有少陵野老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又透露出多少思绪情长。
  诗词乃不朽之盛事,然今天,五花八门的文学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将诗词浪潮吞噬, 八十多年前,鲁迅嘲讽某些文艺青年:“向来有一恶习,厌恶科学,便做文学家;不能作文,便做美术家,留长头发,打大领结……而不肯作正正经经的画。”而眼下的情形是,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天才辈出,盛产文豪、巨匠。是不是就像鲁迅先生的诠释,难以生成那种在文字里徐徐呼出的那份雅致,百般揉搓之后的释放?骨子里的忧郁、血液里的浪漫、灵魂里的哲思、生命里的典雅,又何从谈起?而这些含蕴在诗歌里。如今诗歌何方?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存在一种责任?
  即使我们不能令千年风雨诗坛,平添无穷话题,但人与诗依附,诗与人缠绵,于瘦田薄土的诗词裸地,因纸面的风流倜傥,经营出深宅一座。弘扬国粹,继承经典文化,还原最本初的诗词元素,复兴文化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谢旰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师,2017(13):86-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