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乎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根据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提出强化引导,通过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等途径,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思维方式 对策
  国家正在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素质高且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型人才。中职学生身为职业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发展现代职教的重要环节。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期,随着学习生活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的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并将直接面对社会与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及其成长、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受教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青春期来临,适应能力不强
  中职生大多数年龄处在15-18岁之间,他们不仅处在青春发育阶段的生理剧变期,表现为身高体重的继续增长和性别特征日益明显外,还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心理剧变期,表现是心理活动的日益丰富与情绪情感需求的外露与内隐等。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大多数中职生都要选择离开家庭,减少对父母依赖,转变为依靠还未独立的自己,重建新的人际环境,是一个从青少年向青年转变的人格发展过渡阶段,所以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适应有困难等情况。
  2.思维方式单一,自信心缺乏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深层的心理结构,是体现一定价值标准、思维视野、思维方法和一定思想观念的思维模式。中职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由于自身所受家庭教育的缺陷和长期应试教育注重成绩的导向,拥有与一些家长、老师和学校一致追求的唯“成绩”第一的评判认知,把成绩当作是自己价值的评价标准,形成单一的学习观和认识观。缺乏除学习之外积极评价自我的思维方式,对重新努力学习,努力改变自我的自信心不足。
  3.学习习惯差,厌学情绪严重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方式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健康观念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中职生由于受自身思维方式里唯“成绩”第一的影响,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而否定身上的其它优秀品质。[1]因而在中职学习阶段,仍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课后表现出不及时完成作业等毛病;加之受当前网络的广泛影响,在课堂内外成为随时低头的手机控群体,认为手机里的世界远比枯燥的学习过程精彩,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对学习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出现。
  4.家教不严,意志力薄弱
  中职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时被父母过度呵护,在他们身上存在胆怯、脆弱、懦弱、害怕困难、毅力缺乏、逃避问题等其他负性意志品质。同时,随着家庭物质条件的改观,缺少磨练意志品质的机会。所谓的勇敢、担当、给予、创造、坚韧、持之以恒、刚强等正性意志品质有退化倾向。
  三、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应對中职生的青春期
  教育部在2004年8月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中,逐步确立起以分管校长负责制,德育教师作为主体,班主任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骨干,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可见,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还要努力构建一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牵头、各学科任课教师渗透、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队伍,并辅以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让学生顺利平稳地渡过青春期。
  2.培养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不是被动地等待环境刺激来产生反应的被动个体。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结构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的行为和动作以及言语活动等都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因此,要积极加大对中职学生认知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的已有缺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认真分析与评判,必要时与学生展开辩论,克服错误的思维定势。通过多次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解决心理问题奠定思维基础。
  3.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在做中学”的核心理念,强调让学生放开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目前,“在做中学”的理念已经引入到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学习、思考、获得锻炼,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各科任课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设计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总体联系的教学片断,如微课、微讲堂等,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的系列微小视频,让学生喜爱并愿意投入学习。其次,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增强表现自己的自信。再次,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可以设置多种困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克服困难,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重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磨练坚不可摧的强大心理和意志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保持与家长的不定期联系,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导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家教则成为孩子受教育受启发的重要源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直接与家长的引导相关。毕竟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矫正和解决,还得依靠家长的参与配合,继续发挥家教的育人功能,与学校的教育相统一,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丽静.思维方式缺陷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