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贫困生数量逐渐增多。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因为自卑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多阻碍。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204-01
  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高职院校招生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共计1418所,同比去年新增30所,2018扩招人数1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其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严重。因此,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特征
  (一)心理层面上的落差
  高职院校贫困生到城市学习,在面临物质层面的转变。多数贫困生在接受高职教育过程中的花费,是过去数倍甚至数十倍。因缺乏经济方面的支撑,在学习、生活中会产生一定的落差感,贫穷富有的落差感,导致其对他人产生敌意。并且,物质方面的落差,外界不良思想的干扰,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扭曲。
  (二)依赖心理的产生
  为解决贫困生在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虽然这些政策解决了多数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开展力度却比较差,对贫困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在生活、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想寻求他人的帮助,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其独立人格的形成造成了严重影响[1]。
  (三)自我封闭的现象
  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身上通常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在学习方面有着较强的自尊心。但是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和山区、乡村有着较大差别,所以在学校中无法体现自身在学习上的优势,而在物质条件方面也无法和家处于城镇的同学相比。自尊、自卑带来的双重压力,就会造成“自我封闭”的情况,具体体现为不愿意和其他学生交流,不愿意在辅导员、班主任面前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建立贫困生帮扶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首先,高校要准确区分贫困生群体,提高扶贫的精准性,让贫困帮扶工作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以此来体现学习帮扶的公平性;其次,要调查每一个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学习基础建立起相应的帮扶档案。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要发挥核心作用,结合家访以及访谈工作,来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帮扶档案;最后,要想贫困生、贫困生家长详细的介绍帮扶政策内容、流程,提高帮扶政策宣传力度,以此来让贫困生更好的获得帮助[2]。
  (二)拓展贫困生帮扶渠道
  针对贫困生的帮扶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同时还要实行精神层面的帮扶。首先,辅导员、班主任要对贫困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贫困生认识到贫富差距的合理性。同时也要在生活上给予贫困生帮助,让贫困生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其次,要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并且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贫困生在校园活动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同时也能在和他人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准确的认识到自身价值,这对贫困生未来融入社会来说也有着重要意义;最后,班主任、辅导员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贫困并不可耻,也不可怕,要将经济方面存在的困难,当作生活、学习上的磨练”,要让贫困生学会用理性、辨证的思维看待贫困问题。
  (三)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一般来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某个突发事件而导致的,而是因为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的问题累积而成。所以,班主任、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深入分析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解决贫困生心中存在的困惑,从而将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外,还要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或者培养心理咨询人员,以此来应对贫困生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学校要对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加强帮扶力度、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来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薛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研究[J].才智,2017(25):25.
  [2]周琢虹.心理資本视角下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 2017(35):93-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