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儿童“心理理论”跨文化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中主要阐述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及探讨国内外学者对“心理理论”的具体研究状况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心理理论 错误信念 跨文化研究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开始儿童心理知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第二阶段是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第三阶段是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1]“心理理论” 这一概念最早1978年国外学者Premack和Woodrull等人提出。刚开始他们认为人如果能预测或解释他人的想法、愿望、情绪、行为时他们就有了心理理论。然后他们用黑猩猩做了实验。比如把黑猩猩关在屋子里观察它的行为,结果黑猩猩也在观察周围甚至注意外面人的行为。从而推论出黑猩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加入与他人,那么推测它就有了“心理理论”。但这里指的“理论”不是正式的学科理论,而是日常生活当中的非正式理论。然后Astington等人指出心理理论不仅是预测他人的行为,还能认知和推测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关系。之后Happe等人进一步研究表明心理理论是个体不仅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关系,还能对他人的行为有预测和解释的能力。最后1983年Wimmer和Pemer开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探讨了“心理理论” 这个问题,并创造出著名的“错误信念”(意外地点、意外内容)的研究范式。国外研究者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就开始形成了“心理理论”能力,标志是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但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大量的跨文化研究。
  二、少数民族儿童“心理理论”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1.国内对“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回顾文献综述发现“心理理论”的研究来到中国的时间不是很久。最初我国学者王桂琴、方格(2000)等人写的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的文献中阐述国外心理理论发展的进展并未来我国学者研究的展望。徐芬(2000)的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中指出心理理论领域中研究儿童的欺骗行为。邓赐平(2000)等人的研究中提出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争议。郭力平(2002)年阐述假装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熊哲宏(2001)等人的研究中提出儿童心理理论的三大解释理论并提出三大理论的不足之处。陈英和(2001)等人的研究中提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家庭背景、家庭语言交流方式和假装游戏,文化差异等。我国学者邓赐平、桑标(2002)等人实证研究我国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变化。王益文、张文新(2002)等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4岁儿童错误信念任务的正确率显著低于5-6岁儿童,但3岁与4岁、5岁与6岁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岁、4岁时儿童错误信念认知的正确率低于错误率,5岁开始正确率高于错误率,6岁儿童都能正确地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张婷、李红、曾维希等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3岁儿童能理解信念的基本规则,5岁儿童能理解真实信念,6岁儿童能理解错误信念。李佳、苏彦捷等学者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情绪理解的不同,从而心理理论的发展也不同。2004年刘秀丽等人进一步阐述了西方儿童心理理论的七种理论解释并指出各自的不足之处。[2]
  近20年当中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不断增加,研究视野不断夸大,心理理论的研究速度逐步加快。心理理论与情绪,游戏及攻击性行为等研究不断增加。研究对象从智力正常儿童到聋哑,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增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同伴等。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此文化,宗教、生活习惯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每个地区儿童达到错误信念任务的年龄有所不同,心理理论的发展的状况不一样。所以需要大量的跨文化研究。
  2.对少数民族儿童“心理理论”的跨文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注主流文化中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进展。因为他们的语言,环境,需要,能力,情绪,性格,兴趣的不同而导致很难适应主流文化。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环境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所以更需要大量的心理理论的跨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中郑名、马娥(2010)等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回族和汉族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状况。[3]研究结果表明:回族和汉族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总体上有所同步发展。但回族儿童的心理理論发展速度低于汉族儿童;散居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低于幼儿园的儿童。刘云艳(2009)等人的研究中发展藏族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不断提高。在4-5岁时获得错误信念的认知能力但是还是不稳定。这跟国内的发展基本相似,但有明显不同的是5.5岁后才能完成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比其它儿童晚到0.5-1岁。肖扎力嘎胡(2012)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蒙古族和汉族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然而因地区(牧区、农区、城市)等因素的不同,在发展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蒙汉儿童的错误信念能力在3-4岁之间迅速发展,同时4、5岁之间差异显著,5、6岁之间差异显著,但是4岁与6岁之间差异也非常显著。[4]这表明4-6岁之间儿童的错误信念能力更进一步发展。不过这种发展变化不如3-4岁阶段迅速。而4-5岁是蒙古族儿童错误信念能力的转折期。3-4岁农区和城市蒙古族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表现优于汉族儿童,4-5岁,城市和农区的汉族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表现优于蒙古族儿童。研究中作者发现本研究中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例如:在呼伦贝尔(牧区)选取的被试中大多数是在牧区长大。其中有些家庭条件好的重视教育的家长让孩子3周岁就跟长辈一起来城市幼儿园学习。而有些儿童根本不上幼儿园,6、7周岁时直接进学前班或者小学一年级。而且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们也很少跟爷爷奶奶说心理状态,爷爷奶奶也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所以他们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比较慢,农区的蒙古族儿童很多是从农村跟着长辈到城镇,或者寄宿。作者采访了几位家长,他们的孩子在旗里上课,有的是爷爷奶奶带着,有的是专门给那些帮助照顾的人(给一定的住宿费和伙食费),他们按时接送一批孩子。而且学校里有蒙台梭利教具和班级,有专业教师上课。所以这些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从社会教育环境看,在农村的邻居比较多而且居住之间距离较近,平时孩子们可以经常在一起玩。反而牧区的就因为邻居之间的距离很远所以孩子之间很少有同伴交往。因此农区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表现优于牧区儿童。城市儿童成长的各方面的条件优于其它地区。所以城市儿童的社会经验比较多,家长也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的更快更好。利爱娟(2014)等人的研究中发现3-5岁获得两种语言的蒙古族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高于获得一种语言的汉族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所以想提高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更需要多元化的语言环境。
  三、儿童“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问题与展望
  1.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心理理论发展的描述优于解释。只对发展的年龄特点的描述较多,反而对实际结果的解释较少。很多研究只考虑地区、年龄和民族对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没有深入全面地分析影响因素,下一步还需更系统全面深入地考虑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同伴之间交往,幼儿园教育条件,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2.需要进一步详细的研究文化差异对儿童错误信念能力的影响作用,要了解不同地区文化,生活习惯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3.很多“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只停留在儿童阶段,应该进一步转向青春期,成人甚至老人的“心理理论”的发展。
  4.需要进一步研究“心理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益文,张文新.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2]刘秀丽.西方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郑名,马娥.3-6岁回、汉族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
  [4]肖扎力嘎胡.3-6岁蒙汉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肖扎力嘎胡(1985.01—),女,内蒙古通辽人,教育学硕士,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齐永富(1984.05—),男,内蒙古通辽人,法学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