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柴烧陶艺作品的鉴赏标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柴烧陶艺作品,一般指纯手工拉坯成型后,经柴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陶艺作品。鉴赏一件柴烧陶艺作品,要从坯体制作、烧制途径、釉色(火痕)变化、作品内涵这四个维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评判其艺术价值。同时,也要充分考量作品的个性和特色,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关键词:柴烧陶艺;鉴赏标准;维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柴烧陶艺作品(以下简称“柴烧”)日渐受到市场的青睐。但也有很多人对柴烧心存疑虑,主要是难以辨别真假,特别是难以区分优劣。在多元化的社会,对物质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日趋多元。科学区分柴烧质量优劣,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相对稳定的评判维度。
  1 手工制作坯体是柴烧陶艺作品的基础条件
  一件高质量的柴烧作品,最基础的功夫在于坯体的制作。在制陶制瓷技艺发展到极高水平的今天,多數工艺都可以由机器替代,特别是日用瓷的制作已经基本实现全流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如果柴烧的坯体也采用机械化制作,大部分的作品造型千篇一律,就难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最初的阶段就失去了艺术魅力。因此,通常认为,柴烧的坯体应该是手工制作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技法就是纯手工拉坯。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坯体制作的难度,放缓了速度,提高了价值含量。以一只普通的杯子为例,从揉泥到手拉坯成型再到雕琢修饰,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如果是真正上乘柴烧作品,创作者要全心投入创作,像呵护婴儿一样,照顾陶泥的湿度、创作的进度、思想的深度、技能的高度,每一个细节都是匠心独运,耗时就更长。由此可见,创作一件优秀的柴烧作品,光是拉坯成型所需要的时间,就几倍乃至几十倍于机械生产的普通陶瓷作品。
  2 柴窑烧制是柴烧陶艺作品的根本特点
  所谓柴烧,就是柴窑烧制,这是柴烧的核心和本质。在电窑、气窑大面积使用之前,陶瓷的烧制基本上用柴窑,最为传统的是龙窑。广义而言,那时的陶瓷均可成为柴烧。现在,传统龙窑已经基本成为历史,柴烧主要采用新式柴窑。[1]这是对传统的龙窑进行改良,充分吸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现代柴窑的优点,研发而成的无烟柴窑,既能保证烧制温度又能保证环保节能。一般柴烧一窑需要烧48小时以上,对作品要求较高的创作者往往会烧到60个小时以上,至少需要烧掉4吨以上的木柴。几个人不眠不休轮流添柴,还要注意控制温度,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传统龙窑的烧成率只有四成左右,现在改进的无烟柴柴窑烧成率虽然大大提高了,但也只能达到六七成。
  3 无釉之釉是柴烧陶艺作品的美学特征
  无釉之釉,指未施釉的坯体在烧制中达到落灰成釉的自然效果。通常认为,柴烧属于不上釉的裸烧作品。尽管没有上釉,但件件都能不同程度的呈现流光溢彩的美学特征。从原理上看,主要在于对窑火、窑温的控制。当烧制温度达到800多摄氏度时,火焰变成红色,窑内缺氧,一些铁离子开始游离到坯体表面;温度上升到1000多摄氏度时,在重还原的环境下,铁本身开始燃烧,铁离子更快跑到表面上,形成多随机面,继而形成千变万化的柴烧效果。此外,所有作品都能够明显看到高温变化的火痕。[2]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上看,木柴是温度来源,体现了“木”生“火”;不上釉,经过灼烧而产生釉,体现了“火”生“土”;裸烧,直接接受火的洗练而生成金银彩等,体现了“土”生“金”。在小小的窑炉之中,五行的相生应运而生。在这些要素的综合叠加之下,造就了柴烧独特的自然落灰釉和火痕变化效果。整体而言,就是色泽丰富、肌理多变、层次叠加、寓意深远。
  4 内涵丰富是柴烧陶艺作品的价值追求
  柴烧陶艺的坯体制作、烧制、火痕、釉面等虽然足以说明柴烧的价值所在,但这只是就技术论技术,对于热爱柴烧的人来说,其真正的魅力在于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韵味。首先,柴烧贵在朴拙。柴烧的颜色接近泥土,质感接近岩石,拿在手上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厚重感。这份厚重感能让人感觉到安稳和宁静,感受到历史感和踏实感。其次,柴烧贵在独特。每件柴烧作品都不可替代,手工拉坯成型、落灰所成之釉色,火舌接触形成的火痕都是独一无二,这三者搭配而成的自然图案更是浑然天成。这些独特的元素在作品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地排列组合,有的是壮丽的泼墨山水画,有的是瑰丽的工笔画,有的是大胆夸张的油画。再次,柴烧陶艺贵在无为。作者想要成就一个柴烧作品,除了要有高超的制泥、拉坯、烧窑技艺,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老天的馈赠。[3]这与道家的无为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看似无为,实则有为。一旦做到这一点,作品就有了灵性。
  诚然,柴烧具有独特性,每一件作品都可能存在“瑕疵”。这种“瑕疵”,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真正的瑕疵,但对于真正中意柴烧的人而言,就是一种残缺美、自然美。因此,对于柴烧的鉴赏并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标准,只有普遍意义上的参考维度。
  参考文献:
  [1] 赖靓楠.中国柴烧陶艺发展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7).
  [2] 赖靓楠,谢凌虹.柴烧陶艺的传统文化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
  [3] 吕嘉靖.柴烧史观[J].上海工艺美术,2014(01).
  作者简介:赖靓楠(1983—),女,福建德化人,硕士,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理论及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