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府建筑语言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广府建筑语言是广府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广州城市形象升级的需要,以传统广府建筑为样本的建筑形式语言的研究必不可少。其作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在指导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当代城市更新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讨了广府建筑独特的形式语言及构成元素,归纳其内涵与特征,旨在为当代的广府地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府文化;广府建筑;建筑元素
  1 研究背景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环境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广府建筑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留固有特征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手法,形成了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随着建筑技术的变革和新材料的出现,建筑规模逐步扩大,风格形式逐渐多样化。然而,伴随着建筑的现代化,广府地区建筑的地域特征和传统艺术特征逐渐淡化,具有广府风情的设计元素逐渐消失,或被封存在特定建筑中。面对此种窘境,以传统广府建筑为样本的建筑样式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弘扬广府地区的建筑文化,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发展具有地域特征的当代城市环境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相关概念
  2.1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广府文化区以粤南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包括台山、新会、恩平、开平、鹤山五邑及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中山等地。其受中原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在建筑、艺术、宗教、戏曲、音乐、文学、绘画、饮食、园林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具有兼容、博大和多样的特征。
  2.2 广府建筑
  广府建筑主要指的是广府地区的传统建筑,从属于岭南建筑,其形成同样受地理、气候、历史、政治、经济和民俗生产的多重影响。由于开放的地域优势及频繁的对外交流,广府地区的建筑样式由极具江南特色的风格发展成融合中西方文化的风格,最终自成一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广州西关大屋为代表的传统民居、以广州陈家祠为代表的宗族祠堂、以清代四大名园为代表的宅居庭园以及以开平侨乡碉楼为代表的别墅居宅等。
  3 广府建筑的形式语言
  广府建筑独具一格的形式语言是时代发展、自然气候和人文艺术审美相结合的结果。青砖石脚、镬耳山墙、漏窗壁画、砖雕灰塑、匾额楹联等建筑元素构成了独特的广府建筑形象,反映了广府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趣,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对广府建筑形式语言的研究从装饰、色彩、材料、结构、造型与布局这几方面入手,并以西关大屋、骑楼、祠堂和岭南宅院为典型的广府建筑类型,归纳其独有的广府建筑语言元素。
  3.1 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是传统精神文化的再现,文学艺术、戏曲音乐、民俗风情等元素无不体现在建筑装饰中。广府建筑注重屋脊、墙头、柱头、墙面转角处等位置的装饰,立面丰富。装饰的题材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亭台楼阁、自然山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之图形。建筑装饰的工艺主要为“三雕两塑一铸铁”,砖雕、木雕、石雕即“三雕”,灰塑、陶塑即“两塑”,此外还有琉璃、壁画和玻璃蚀画等建筑工藝。
  此外,建筑的窗体也是着重设计的部分。漏窗,又称为“花窗”,是一种装饰性镂空的窗体,起通风采光之用。漏窗的使用增加了空间的进深感。窗外的景色隐约可见,虚实相间,是为透景。漏窗由窗框和窗芯组成,窗芯的纹饰多种多样,包括以几何图形为主的官宦样式、以吉祥文字或图案为主的商人样式、以自然景象为主的文人样式以及以民间传统图案为主的民间样式,反映了广府地区的风土人情。
  3.2 建筑色彩
  广府传统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多以浅色系的白色、灰色、青色为主要色调。青砖麻石砌墙,黑灰勾缝,灰瓦为顶,形成了淡雅安宁的冷色基调,给人清凉的视觉观感。大面积的白墙与色彩鲜艳的陶塑形成鲜明的对比,配以素色的石雕、木雕,塑造了明朗清新的建筑形象。广府地区的木雕、砖雕以素色为主,石湾公仔脊、广府灰塑和嵌瓷则以彩色为主,起到了点缀空间,形成视线焦点的作用。
  3.3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地区的自然气候和当地的盛产材料相关。传统的广府建筑主要使用青砖和麻石作为墙体材料,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抗腐蚀性,很好地适应了广府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此外,由于此地盛产生蚝,坚硬的蚝壳也成为一种建筑材料:以蚝壳装饰墙面形成广府文化中特有的地域性建筑元素——蚝壳墙。以红糖、黄泥和蒸熟的糯米为料,将蚝壳以向下45度的方式堆砌成墙体,异常坚固,其既能排水,也具有隔热隔音的效果。凹凸不平的蚝壳墙难以攀爬,具有一定的防盗作用。除了以蚝壳为墙外,也有以蚝壳薄片为装饰挂件的蚝壳窗,既有一定的透光性,又能降温遮阳。或有以蚝壳砌筑水井,既可疏水,又能起到过滤的作用。
  3.4 典型的广府建筑类型
  (1)西关大屋。“西关”指广州荔湾区一带,清末民国时期在传统民居三间两廊的基础上结合苏州等地大宅的厅堂布局,形成一种独特的民居——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正面三开间,建筑中轴线由前至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房、尾房。各厅多为敞厅,以天井相隔,起到防晒通风,消暑散热的作用。相邻的西关大屋之间设有青云巷,作为交通、通风、采光、排水之用。
  “三重门”是西关大屋独有的建筑结构,又称为“三件头套门”,与水磨青砖、花岗石脚构成了标志性的“西关大屋”风格样式。三重门由三扇门构成,包括面向街道的脚门、木趟栊和面向建筑内部的硬木大门。脚门又称“角门”,一般为矮脚吊扇门,与人同高,常饰以精美的图案或木雕。木趟栊为横向开合的活动栅栏,通常由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以榫卯连接而成,不易倒坍。角门、木趟栊是适应广府地区高温多雨的特点而产生的,既能通风透气,也能防盗。
  (2)骑楼。骑楼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商住两用的建筑物,采取外廊式结构,底层沿街后退,上部跨过人行道连成长廊,为行人遮阳挡雨,又可敞开铺面招揽商客。骑楼建筑的立面由上至下分为三段式:楼顶、楼身和骑楼底。楼顶装饰有山花和女儿墙,雕塑有西式图案或商铺商号。楼身窗户为西式窗套或中式满洲窗,骑楼底有支撑柱装饰。骑楼建筑的装饰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构成了极具广府风情的城市街景。   满洲窗的诞生是广府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其由传统的榫卯木框架镶嵌套色玻璃蚀刻画组成,通过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等技术处理,将花草瓜果、几何纹饰、人物书画、生活图景等题材应用到窗的设计中,形成绚丽典雅的建筑形象。
  (3)古村祠堂。明清时期,黄埔、番禺、南海、三水、顺德等地建立起多个以祠堂为中心,以格式一致的镬耳封火墙为特征的村落,成为广府地区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沿海的港口村落更形成了别出心裁的“龙船脊”屋顶结构。
  祠堂既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村落集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居规模大、质量好,地位也比民居高,其布局和装饰也有所不同,以彰显家族的兴旺。例如,广东的陈氏书院因其在民间建筑装饰工艺上的巨大成就,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之明珠”。黄埔古村的云隐冯公祠则因其99扇门,享有美誉。
  祠堂的正门一般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正门下方的小门稍比人高,为建筑主人日常使用,而上方的大门仅在迎接贵客或高官时才会使用。正门两侧为石鼓台,既作为戏台,也作为平时停放轿子的地方。石鼓台以上为方檐柱,檐柱与墙面之间连接有虾公梁,梁上置有石狮子或石蝙蝠,取吉祥、福气之意。
  祠堂或民居偶以镬耳封火墙为山墙。“镬”为古时铁锅的别称。“镬耳屋”之名源于建筑的山墙,形似镬耳,象征官帽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的镬耳建筑,其山墙被称为“云墙”或“茶壶环”。山墙从檐口至顶部中轴用两排瓦筒压顶,形成“镬耳”。“镬耳山墙”又名“封火山墙”,最初为阻隔火势蔓延之用,多采用双层砖,间隔有空气层,可隔热散气。高起错落的镬耳山墙分流空气,引风入屋,打破了大面积墙体的古板印象,形成颇有韵律的建筑界面。
  此外,以“舟楫”为生的港口村落,其建筑屋脊也别具一格。房屋的正脊两端高跷,形似龙船,称为“龙船脊”。龙船脊以铁线为骨架,骨架外抹石灰砂。脊身以灰塑为装饰,多为花草虫鱼的主题。
  4 广府建筑形式语言在当代环境艺术中的现实意义
  广府建筑发展至今,形成的各种独特的形式语言与元素,是广府地区民俗生活和审美意趣的体现,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强广州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软实力,增强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传统广府建筑的形式语言为参考范本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值得深究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需求已发生变化,这在建筑、绘画、雕塑等多方面均有所体现。对传统材料、工艺技术和建造方式在当代演绎方式的探讨,是岭南建筑艺术在当代环境艺术中发展的基础。如何强化广府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延续广州城的历史文脉,是环境艺术从业者需要思考的内容。
  5 结语
  本文论述了传统广府建筑独有的形式语言,从装饰、色彩、材料、结构、造型与布局这几方面解读了广府地区的民居、祠堂、宅院等建筑。除上文所提及的西关大屋、骑楼等典型建筑类型,以广东四大名园为代表的园林艺术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参考的范本。
  广府地区历史悠久,广府文化博大精深。廣府建筑的形式语言沉淀了历代广府人的智慧、情感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对于广府地区地域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探索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演绎,从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到城市街道、城市区域的设计规划多个层次,将先民的智慧融入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唤起人们情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钟香炜.广府文化中的视觉元素——以广府建筑为例[J].美术大观,2016(10):106-107.
  [2] 钟飞凤.岭南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18):22-24.
  [3] 吴宗建,于露.浅谈岭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性利用[J].美术大观,2016(3).
  [4] 欧阳晓怡.岭南园林之漏窗艺术探析[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
  [5] 赵洪洪.当代岭南建筑风格的演进与发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9-13.
  [6] 赖瑛,郭焕字.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建筑审美属性分析[J].艺术百家.2008,24(2):29-36.
  [7] 陈泽泓.广府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1,481-495.
  通讯作者:么冰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