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脊柱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脊柱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0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腰椎病患儿全部患儿都采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对比两组患儿诊断的效果。结果:42例患儿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检查以后,对全部数据进行记录,全部患儿均有完整核磁共振的成像图像,26例是骨折脱位,12例是原发性椎体骨折的屈曲压缩,2例是爆裂型。18例是后侧韧带群的损伤,12例是前纵韧带的损伤,5例是脊髓损伤,3例是椎间盘损伤,2例是硬膜外的血肿。结论:在儿童脊柱疾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楚显示患儿病变位置,显示患儿损伤类型,值得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儿童;脊柱疾病;腰椎病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130-0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因其具有多参数扫描、独特多方位显示能力的技术特点,可适应复杂性、多样性脊柱功能的检查,是临床儿科脊柱疾病诊断中最理想的检查方法。为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的临床价值,本文选取42例脊柱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来院经核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脊柱病变患儿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5±2.3)岁;受伤原因:车祸撞击伤21例,高处坠落伤10,重物砸伤2例,其他9例。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脊柱损伤时间间隔6~72h,平均间隔(38.7±9.1)h;原发损伤部位:10例损伤位置是背部,15例损伤位置是胸部,9例损伤位置是颈部,16例损伤位置是腰骶部。
  1.2 诊断的方法
  本次所用核磁共振的成像系统为美国GEMROptix3601.5Tesla的超导系统,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下,需要采取水合氯醛灌肠的镇静。具体参数设置如下:双梯度的场强振幅分别是40mT/m、23mT/m;双梯度场的切换率分别是150T/m/s、80T/m/s;空间的分辨力在0.9mm以下,层厚是4mm、层距为1mm、视野最小值是20cm。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取患者的仰卧位,在患者腰骶部、颈部与胸段位置,对三层定位图像进行采集,然后经矢状位的定位像,对患者脊髓层面定位成像进行显示,然后于矢状位定位像对预饱和带进行设置。扫描的计划如下,采取迅速自旋回波实施T2WI序列以及T1WI的序列扫描,分成三段实施,并且中心不动,每段都把脊髓当作中心,段和段之间衔接过程需要持续采集各段成像的数据,在完成扫描以后,使用全脊柱的拼接。
  2 结果
  全部患儿均有完整核磁共振的成像图像,26例是骨折脱位,12例是原发性椎体骨折的屈曲压缩,2例是爆裂型。18例是后侧韧带群的损伤,12例是前纵韧带的损伤,5例是脊髓损伤,3例是椎间盘损伤,2例是硬膜外的血肿。
  3 讨论
  脊柱病就是脊柱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現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病种为颈椎病、腰椎病。主要症状: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80%的青少年儿童脊柱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脊柱疾病的发病率高达25%以上。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椎病变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且目前临床上有大量关于MRI检查脊椎病变的报道。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的优点在于:1、空间分辨率高;2、软组织成像效果好,扫描速度快;3、操作方便,无骨伪影。因此,本研究对脊椎病变患儿采取MRI检查,由于椎体位于椎骨前方,其承受着头部和腰椎椎体上部躯干的作用力,腰椎下部的椎体,其横截面积愈大。因此,脊椎骨的主要作用是负重和保护脊髓及神经末梢;与此同时,脊椎骨作为脊髓的保护器,为减少椎骨损伤,可允许相邻椎骨有限的运动,对整个脊椎骨可任意高角度的运动,且有一个空腔沿脊椎骨曲线贯穿于整个脊髓中。MRI扫描脊柱,分颈部、胸部、腰部三层进行,扫描范围广,且可全面观察病变位置。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临床医师对受损伤平面的定位,易出现偏差,而核共振成像扫描可清晰显示脊髓损伤及骨折的准确位置,可有效避免常规检查存在的不足之处。
  但是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比较容易遇到腰部的损伤患者,这类患者实施脊柱的扫描时,会发现伴有锥滑脱与颈髓挥鞭伤等胸椎或是颈椎异常。若患儿年龄比较大,会有明显椎体的黄骨髓,和脂肪比较相似,临床的特征是T2WI呈现出中等高的信号,T1WI呈现出高信号。椎体损伤的临床特征是T1WI呈现出高信号,主要临床表现是骨髓的水肿。根据该类常规脊柱的加权像,会影响到受伤椎体的信号观察,特别无形态变化椎体的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诊断脊椎的病变时,经腰骶部、颈部与胸部三部分扫描,能够对脊髓的损伤位置与骨折位置进行清晰显示,将检查准确度提高。采取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对脊柱的损伤部位进行检查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也就是对于骨组织成像的效果比较差,成像的时间比较长,然而依然是儿童脊柱的功能检查常用方式。简言之,核磁共振的成像技术既可以为临床医师治疗脊柱病变提供参考,并且经各个病变部位所产生影像有效诊断疾病,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儿童脊椎疾病诊断中采取MRI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通过定位成像,可全面显示儿童脊柱病变部位、大小、骨折类型等,可准确、全面地对脊柱病变作出诊断,从而为临床脊柱损伤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艳,谢新立,杜彪,等.SPECT全身骨显像在儿童和青少年腰痛诊断中的价值[J].中医正骨,2017,24(4)
  [2]李志鲲,江远亮,李超,等.全脊柱核磁共振成像法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