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双一流”建设视角下,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文章探讨了“双一流”建设视角下构建校外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校外实践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和职能分工。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4-0024-0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especially the quality of out-of-school practice to better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extern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division of the practice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eaching quality; tourism management
   一、导语
  “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旨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个方面,从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7年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学校综合实力和学科地位的局限无一入选。“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实际立足地方,逐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重点学科的学科地位,建成为区域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服务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何服务地方?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湖北民族大学坐落在鄂西山区,是典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大背景下,主动拥抱变化的世界而非坐以待毙,积极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改革,以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人才。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成立于2008年,得益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该专业在短短的十余年内发展迅速,教学成果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成果显著,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获得2012年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2013年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无一例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湖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由实验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构成,受校内资源的限制,其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校外合作企业里进行。然而,校外实践教学不同于校内学习,随意性较强,学校对其控制力有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十年,弹指一挥间,2018年底,为了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课题组与实习归来的学生进行了座谈调研,发现了诸多问题,校外实践教学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还造成了学生对校外实践的排斥乃至对专业的厌恶。为了提高校外教学质量,有必要构建湖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基于此,此文以湖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此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立命之本,是高校赖以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环节给予学生的是专业理论知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而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校外实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扩展他们的视野以增长见识、提高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其感受体验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等,最终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实情况是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流于表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更好的培养人才,高校迫切需要构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进一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与“双一流”高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办学定位,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智库。如何更有效的服务于地方?显而易见,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是地方本本科院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之一。什么是优秀的人才?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人才,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兼备的人才。大学这座象牙塔无疑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了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校外实践弥补的恰恰是大学所不能给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必须强调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基于此,笔者认为构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提升旅游学科地位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比较年轻,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旅游总局排除万难与部分本科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专业,旅游学科方才出现。在旅游学科披荆斩棘前行的30多年的时间中,业界对其学科地位争议较大,其学科地位与旅游业如火如荼发展的现状极其不符。早期的争议在于旅游不是学问更谈不上是学科了,没必要兴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诸如“旅游就是导游带着游客游山玩水”“在中专办个类似专业,就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论调不绝于耳,更有甚者认为重点大学办旅游管理专业是自降身价。现在的争议则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学科理论基础单薄,没有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不清晰;二是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与社会严重脱钩,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有效满足社会的需求。第一个争议有待旅游学者的不懈求索,第二个问题则依赖于高校各位同仁的努力,调查分析研究以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实际上,在旅游学科的发展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各大高校也在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并将实训实践实习的地点从校内转移到校外,以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旅游学科地位。
  三、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程监控缺失
  目前,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主要依赖于校外指导老师的现场监控和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鉴定表的评阅,湖北民族大学也不例外。鉴于校外指导老师教学经验的不足,学生实习的成绩或成效更多取决于最终的实习鉴定表,而实习鉴定表多是学生自己填写,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学生鉴定表的内容多为溢美之词,难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真实的实习情况。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翻阅学生的实践鉴定表,发现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基本都在85以上,90分以上的同学多达70%,单从数字上可谓成绩喜人。实际上,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差强人意,不仅仅老师不满意,学生和实习单位都不满意,并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仅靠实习鉴定表而非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是无法评价和把控校外教学实践质量的高低,不利于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监控主体模糊
  虽然,从形式上各高校均制定有《专业实习工作条例》《大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各教学单位也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质量监控的主体定位在“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这一相对模糊的机构上面,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人。从而导致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实习单位不愿管、学校管理不到位或鞭长莫及不方便管的情况。监控主体模糊、管理混乱一方面导致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校外教学环节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想实习但又害怕实习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认为所谓的校外实习是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的需要,不仅影响了师生的关系,还影响了高校的社会评价,出现了很多针对高等教育的恶评,令人深思。
  (三)监控指标不明确
  作为应用型专业,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的目标,侧重于实操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实习实践中,并没有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质量监控指标,导致校外实践流于表面,只是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远远未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湖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亦是如此,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校外实践方案针对性不强,学生不知道提高哪些能力,实习单位不清楚如何配合学校的教学,最终导致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打了折扣。
  四、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
  质量监控体系应由高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监督,以确保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副院长牵头领导的校内实习质量监控小组
  教学单位对校外实习环节控制力有限,造成校外实习随意性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副院长牵头组织校内质量监控小组对校外实习质量进行管理,该小组主要承担以下三项职责:一是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对校外实习计划和方案进行设计、论证、调整和完善;二是和校外实习基地就实习的环节进行沟通协调;三是定期委派专业教师赴实习基地对实习质量进行评估监测并把结果反馈给校内实习质量监控小组。
  (二)实习单位负责实习生事宜的副总牵头领导的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小组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单位因短期利益的驱使多对实习质量疏于管理,实习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所以高校应与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协商督促其组建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小组,以确保校外實习质量。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小组的职责如下:一是就实习的具体内容、时间等实习的具体环节与学校进行沟通协调;二是设置实习班主任的岗位,实习班主任由酒店内部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担当,他们负责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及实习质量的把控。
  (三)学生自发组织的实习质量管理组织
  学生是校外实习的主体也是实习质量提高的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学校应鼓励和引导实习的学生成立实习质量管理组织,该组织的职责应包括:一是定期收集学生对校外实习计划和方案的意见建议并反馈给学校和实习单位;二是就实习的具体内容和环节,督促校方和实习单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实习方案进行调整。
  校方、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应在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按照三方签订的协议履行各自的职责,由此才能实现共赢。于高校而言,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且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了高校的社会美誉度;于实习单位而言,在履行一定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来培养学生不仅构建了智库和人才储备库,而且向学生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于学生而言,校外实习是半只脚踏入了社会大学,通过校外实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能锻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五、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本地,辐射周边,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输送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要求高,通过构建校方、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均参与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办学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重点学科的学科地位,最终实现建成为区域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远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春燕,乔印虎,陈杰平,等.在“双一流”教育方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以安徽科技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26(25):62-63.
  [2]张菊芳,周敏锐.地方本科院校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33):204-207.
  [3]张烈平,冯兵,李德明.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30):193-197.
  [4]郑海波,潘冬梅,桑宏庆,等.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的难题与发展路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8(34):98-100.
  [5]陈平,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8(31):71-74.
  [6]路紫,王杨,赵峥,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13):82-86.
  [7]刘勇,汪在荣.应用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6(31):85-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2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