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生产类非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实践性。为了适应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着“精简优化、加强基础、突出应用”的原则,对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通过科学合理精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植物保护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突出区域特色的应用教学内容等3项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为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新思路。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9-0140-3
  Abstract:Plant protec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non-plant protection majors in plant production,which has strong regionalism and practicality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have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principle of simplifying and optimizing,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application.They hav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collge students'appli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and practical results by three reform measures,which a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eamli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trengthening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y of plant protection,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This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Practice
  2015年,我國地方院校启动了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下,地方本科院校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改革[1]。植物保护学是针对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艺、种子、草业、林学等非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2-3]。该课程以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为目标,以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科学[3-4]。因此,该课程与产业链和专业链的关系密切,容易实现教学内容和农林生产的直接对接,有利于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但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长期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植物保护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基础知识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等一系列问题[5-8],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剥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法对接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9-10]。鉴于此,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课题组根据应用型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特点,本着“精简优化、加强基础、彰显应用”的原则,对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通过科学合理精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植物保护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突出地方性的应用教学内容等3项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植物保护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新思路。
  1 科学合理精简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保护学主要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植物昆虫学基础、植物病虫害发生预测和防治策略、主要栽培植物病虫害综合控制和其他农业有害生物5大组成部分[3-4]。根据教育部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最新计划和原则,“植物保护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控制在45个学时左右,在规定有限学时内,要让学生掌握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和有害鼠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必须科学合理地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
  1.1 精简教学内容 在保证植物保护学5大部分完整的基础上,精简学生原来学过、学生容易看懂和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例如,植物病害的病原这一章节,病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杂草等)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等内容,在高中生物学、大学的植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都已经多次重复,再讲解只能让学生陈冗乏味,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精简了真菌、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主要类群、生物学特性;病毒的化学组成、生物特性等内容,重点讲解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病原物的致病特点和诊断特征。   1.2 优化教学内容 例如,在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病理学部分,单纯讲解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内容多而枯燥,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对不同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全部采用优化模式,即病原物的症状→诊断特点→侵染循环→防治技术,在这种模式下贯穿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优化书本中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对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植物保护学教学内容,选用作物病虫害案例作为重点;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选用园林树木病虫害案例作为重点;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选用果树和蔬菜作为案例教学重点。
  2 强化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
  植物保护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理论,应用技术、植保器械、药品及技术的推广等方面[2]。只有学生掌握了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才能为应用技术、植保器械、药品及技术的推广提供支撑。因此,强化植物保护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植物保护学主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知识,昆虫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知识,有害生物治理的原理与方法。
  2.1 双语教学 将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重点内容纳入双语教学,将其制作成植物保护学双语教材,植物保护学双语教学内容见表1。让学生在课前对照课本相应的章节进行预习;随后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双语课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最后,待学习和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后,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阅读简单专业英语资料;逐渐培养学生用双语学习和交流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能力。
  2.2 将教学内容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融入常见病害防治的经典案例 让学生用案例来理解和总结基础理论知识。例如,真菌性病害的理论部分,教师不是课堂上照本宣科全部讲解很多真菌性病害的理论知识,而是以番茄白粉病、棉花黄萎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等病害为案例,先讲让学生观看田间地头录制的视频和录像,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自主总结真菌性病害的病原、症状、诊断特点、侵染循环、生活史、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教师最后做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突出区域特色的应用教学内容
  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主要是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主要教学内容一定要“接地气”,即突出地方特色或区域特色,同时兼有应用和实践性。地方本科院校在植物保护学的下篇——主要栽培植物病虫害治理这一部分,在教学内容和案例的安排上,尽量结合院校所在区域的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的应用型教学内容,尽量安排学生熟悉区域的农林作物为主要内容和案例进行讲解和实习。一方面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相对熟悉,另一方面学生想去验证也比较方便,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榆林学院为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栽培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重要教学内容见表2。
  对于榆林学院来说,突出地方院校的区域特色和应用型教学内容,主要讲解玉米、马铃薯、绿豆、谷子、枣、山地苹果等病蟲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结合植物保护学课程实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到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查阅相关资料,诊断病害,拿出一套切合实际的防治方案。将来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小麦、水稻、花生、梨、烟草等其作物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在草害和鼠害方面,主要是根据区域内常见的成灾的草害和鼠害的识别与防治,例如对于榆林的陕北地区大田作物常见草害和鼠害的识别和绿色控制技术。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围绕新理念、新问题和新科研成果,结合生产和科技的前沿,来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在枣树的病虫害防治方面,近年来,枣树出现了绿盲蝽、枣飞象、枣实蝇、黑顶病等新的病虫害。因此,在备课时可以将这些新的病虫害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让同学们思考这些病虫害出现的原因,成灾的机理等。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保护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的面和深度,培养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在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根据地方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办学地位,榆林学院植物保护学课题组秉承“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宗旨,对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通过科学合理精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植物保护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突出地方区域性的应用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双语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挑战的过程。在今后“植物保护学”的教学和实践中,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为提高植物保护学的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
  [2]花蕾.植物保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叶恭银.植物保护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徐洪富.植物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齐慧霞.提高园林植物保护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报,2001,15(1):49-51.
  [6]纪春艳,凌冰,潘汝谦,等.“植物保护学”教学优化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1):84-87.
  [7]李如飞.浅谈PBL教学模式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90-191.
  [8]张海燕,王丽艳,赵长江,等.《园艺植物保护学》虫害部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7):162-163.
  [9]刘铜,候巨梅,左豫虎.园林植物保护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教研究与评估,2012(2):19-20.
  [10]秦新生.农业院校校园植物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充分利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1):229-233.
  [11]丁爱云.植物保护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课程建设项目:植物保护学双示范(编号:SY1401)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实用技能型)。
  作者简介:阎雄飞(1975—),男,山西长治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植物保护方面教学工作和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方面的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