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质疑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语文阅读实践中,以“质疑·思考”为中心的质疑式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能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产生了积极意义。就如何具体实施质疑式阅读教学,笔者以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教学为例,从文本标题质疑、结论性语言质疑、矛盾性语言质疑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同时从质疑的自发性、层次性和反馈性做了三个方面注意事项的说明。
  【关键词】能动学习;质疑式阅读;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部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质疑式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
  能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是一种区别于“被动学习”,以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特征,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阅读实践中,以“质疑·思考”为中心的质疑式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能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产生了积极意义。
  首先,质疑式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意义上从一个“记忆者”转为“思考者”和“探究者”,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也逐步转变为学习探究的过程。
  质疑式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质疑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质疑式阅读教学具有延展性,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质疑式阅读教学打破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时间,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可以结合有关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实现课堂转型,以阅读项目的方式延续学习。
  那么,质疑式阅读教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呢?笔者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为例,从文本标题、结论性语言、矛盾性语言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具体策略。
  二、质疑式阅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
  (一)从文本标题中质疑
  一篇文章的阅读是从标题开始的,往往作者在写标题的时候就已经透露出很多文本的信息来,如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等等。而对文本阅读的质疑最简单和直接的也是从文本标题开始。那么,怎么来质疑呢?
  首先,最基础的是追问三个“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如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刘慈欣的作品《带上她的眼睛》为例,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标题这样追问:“她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怎么样带上她的眼睛?”等。这样的尝试性质疑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能够更快地抓取文本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其次,除了这种基础问题的质疑外,我们还可以挖掘标题的特殊性,如使用的修辞手法、强烈的情感性、特殊词语或句式来进行质疑。比如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为例,很显然,“时间的脚印”用到了拟人化的手法,对抓住我们眼球的拟人辞藻“脚印”,我们可以进行质疑,这个“脚印”是什么?怎么留下这个“脚印”的?等等。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标题中质疑,也是质疑式阅读教学的基础,可以快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抓取关键信息。
  (二)从结论性语言中质疑
  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或文本稍长或情感复杂或时代性特征强的文章,面对这样的文本,常见的教学模式总是从文章结构、文章语言、文章情感娓娓道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动成为一个接受者,而不是思考者。这个时候,我们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结论性的语言,发现其中的矛盾点,用质疑的思维带领学生能动性思考,从而增强文本阅读的探索性。
  怎么发现和质疑结论性语言呢?首先,我们可以关注文本的首和尾。比如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社戏》的节选文章教学,对大部分初二年级学生来说,《社戏》本身就有很多艰涩难懂的点,而文本的长度也让学生先天性地产生一种阅读畏惧。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读文本的第一小节最后一句结论性的话:“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从而追问:“为什么平桥村能成为我的乐土?我得到了什么优待?从中可以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这样的结论性语言的追问,可以让学生面对复杂文本时迅速打开阅读分析的局面。
  其次,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出现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为例,找到其中的抒情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然后对其质疑。“我为什么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在这样的质疑阅读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自由的,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是自发的。
  引导学生从结论性语言中去质疑,将帮助学生更快地理清文本的结构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性,让阅读更有逻辑。
  (三)从矛盾性语言中质疑
  如果说从文本标题和结论性语言中去质疑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快地抓取信息,了解文章内容,那么抓取文本中矛盾性语言去质疑,则是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和体察,尤其是情感体悟的一种落实性抓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关注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理解作者矛盾性表达的意图。比如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文段的第一小节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有两个词是十分矛盾的组合,“似乎”和“确凿”,作者却把它们放在一起,我们会很自然地提出质疑,“似乎”和“确凿”放在一起,是不是一种语病?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在这样的质疑引导下,学生们才会细腻地体察到,鲁迅在文本阅读中透露出来的“成人”视角下的忧伤和“儿童”视角下的快乐。
  其次,关注文本中多种转折词的使用,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变化。还是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在文本中,鲁迅在叙说“美女蛇”的故事中使用了多个转折词,如“却”“但”“而”等,这一系列的转折词不仅能够使得“美女蛇”的故事情节被叙说得更加曲折,更增添了“我”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在一次次的转折词背后,是“我”听故事时候紧张、期待、害怕等情绪起伏,也是儿童时代的“我”入迷状态的最好验证。而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鲁迅先生的一句“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中三处转折,却让人一下体味到成年视角下一种独特的遗憾和忧伤的复杂心态。在文本中关注多种转折词的使用,是学生质疑思维的延长。“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表达时使用转折呢?”一次次这样的追问,将会帮助学生更深刻细腻地去体察文本表达的妙处。
  三、质疑式阅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質疑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是需要根据具体文本、具体学情、具体目标来制定的,在有效实施质疑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质疑的自发性
  质疑式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动学习”意识和能力为中心的,故而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质疑的自发性。想要激发和保护学生质疑的自发性,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转课前预设更多到课堂生成,做好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期培养。
  (二)注意质疑的层次性
  阅读过程是有层次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那么,在进行质疑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由浅入深的规律,科学设置质疑问题的层次和质疑的路径,使整堂课在不断质疑、不断解答的过程中推动前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吁思敏,向荣,陈彩虹,等.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记全国第十一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J].全球教育展望,2017(7).
  [2]钟启泉.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J].教育发展研究,20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