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优质校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在高职院校开展优质校建设的背景下,阐述了一流互联网技术专业群的构建。重点从专业群软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科研梯队、校企合作模式、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才质量培养等方面分析专业群建设现状和特点,并指出培养具有智能制造业背景的互联网技术人才需要从创新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等六个方面改革。
  [关键词]高职;优质校;互联网技术;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制造业进一步深度融合,不断促进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互联网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工程,将通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现代化和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 高职院校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开展优质院校建设,实质上是新一轮的教育资源配置,而专业群建设是优质校建设的核心内涵,也是教育资源重组和调整的关键对象。在区域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建设高职优质校,产业与教育是联动的。根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需求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供给结构的变动,从而导致各生产要素在不同该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和资金、原材料等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也是一种“引致性需求”。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实际上体现了劳动力资源在不同产业和行业的配置情况。那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产业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反,那些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业则会不断萎缩,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区域经济对于人才需求的不同方向的变化会导致人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演进。
  2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
  2.1 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背景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的驱动下,所有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渗入和重构,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融合化、智能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各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几年,我国信息化人才总需求量将逐年递增,其中与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移动互联等相关的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等互联网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为了更好地服务广西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培养具有智能制造业背景的互联网技术人才,推动广西智能制造发展步伐,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互联网技术专业群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核心专业,紧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培养智能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2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情况
  2.2.1 互联网技术专业群的软硬件建设。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整合成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其中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广西区高职院校第一批获准开办的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广西优质专业。专业群整体实力在区内同类院校中属于一流,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专业课程体系独具特色,“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并积极探索与国际院校和知名企业深度合作的教学模式。专业群持续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建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校内技术中心6个,专业实训室13个,15个校外实习基地。
  2.2.2 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科研梯队。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来自中国电信、中软国际等一线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达到40%。专业群教师教学科研技能强,专任教师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均获得重要奖项。教学科研梯队合理,互联网专业技术专业教师科研实力较强,主持参与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20多项,学术论文、规划教材和专利成果丰硕。
  2.2.3 校企合作模式。互联网技术专业群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采用“学校+行业+企业”合作模式。与物联网行业协会、计算机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先后与思科、华为、中软国际、飞瑞敖、京胜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共建教材、引入课程项目资源、制定核心专业课程标准,聘请企业导师参与实验实训课程指导,将项目化教学贯穿实验实训环节。同时建立了思科(Cisco)网络学院、华为网络技术学院(ICT)、中软国际宅客学院等校外实践、实习签约基地和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2.2.4 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才质量培养。互联网技术专业群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一批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同时也注重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双证”教育,毕业生认证率均在80%以上,使得毕业生在走向专业岗位上时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专业群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2%以上,就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保持在80%以上,企业满意度达90%以上。此外,专业群还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托创新创业工作室,邀请知名企业专家和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新技术讲座和培训,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实训课堂。
  2.3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特点分析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互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行业、企业共建核心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共建实训基地。
  首先是通过构建课程、专业、项目的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过程项目化、能力培养层次化、企业参与全程化、实训实习岗位化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全面培养符合工业物联网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其次是构建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搭建具备大数据采集分析和智能化学习管理功能的混合式学习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和科学评价,为教学改进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再次是依托企业资源,打造示范特色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技术服务、创新研发和培训鉴定等需要,探索行业应用技术领域发展方向。最后是建设“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包含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软件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师生提供科研与创新创业平台,全面提升专业群的科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3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对策
  3.1 改革互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专业群以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应用能力、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实施递进培养。专业群的改革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在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与进阶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进阶支架”,尊重不同生源类型、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习惯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化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标准化、程式化的弊端。
  3.2 与职业岗位需求接轨,共建课程平台
  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体系将互联网行业的基础能力需求融入专业群共享基础课程,疏通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和相近课程之间的壁垒。整合专业群的骨干师资与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并且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涵盖专业核心技能的综合性专业项目,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实战性和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调研结果,结合“行企”的岗位需求,“校行企”共同开展互联网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并将行业技能认证内容及相关标准融入教学,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并与企业实际岗位接轨。
  3.3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渠道。加强产教融合,完善由行业统领,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互联网应用技术高技能型人才。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精英到学院承担部分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项目的教学任务,并将企业丰富的项目资源和项目开发的经验带到学校。同时定期派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和研发能力,全面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校行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精英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核心专业课的课程,共同育人,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项目经验丰富,能够直接使用的德才兼备的互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行业协会和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聘用优秀的毕业生,同时利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协助学校向其他同行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
  3.4 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扩大专业群影响力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广西东盟自贸区建设战略,引进澳大利亚“能力本位”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培训包,形成 “本土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标准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发课程,鼓励教师赴国外进修、学术交流和考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进一步加强师生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互访互换交流活动。
  3.5 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推动教师关注产业的发展,紧跟专业前沿,增强社会服务的活力。组建由老师、企业工程师、学生组成的项目团队,为企业提供RP系统项目实施、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技术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在线培训、共享教学资源和开展技术服务,并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保持为社会各行业的培训规模,开展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数。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培训口径和培训种类,扩大培训规模,注重提高培训鉴定质量,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专业群的吸引力。
  3.6 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构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将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教学绩效考核指标,实现全系教师教学信息化应用率100%,有针对性地对互联网专业群老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技能。加强专任教师在云计算、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学习与培训,采用“翻转课堂”“多师同堂”“线上线下混合”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邓子云.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高职教育专业群布局的契合度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03).
  [3] 庄方琪.依托“互联网+”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新路径——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4] 郑建云,周磊.“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9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