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语心理词库词汇与双语共享概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双语心理词库词汇研究为双语共享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构建模式。本文梳理并研究了双语心理词库的提取结构模型——特定语言提取模型和非特定语言提取模型,表征结构中的独立存储模型、词汇联想模型、概念中介模型、词汇联想与概念中介结合型(混合模型)四种。通过分析这些模型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面,提出了构建双语共享概念的必要性与构建方式,即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形成理论结合,通过概念隐转喻、认知的具身化构建双语共享概念,促进二语词汇习得。
  关键词:双语心理词库;双语共享概念;二语习得;词汇;认知心理学
  自上一世纪英国心理学家Treisman.A.M.首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心理词库指的是“人脑中所储存的所有与自然词汇相关的各种知识信息的集合”(陈万会,2006:158)。心理词库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其研究对象包括词汇的语音、形式、语义等信息在人类大脑中被认知的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词汇作为知识的一种,主要通过提取(access)和表征(representation)被人脑理解与记忆。双语心理词库是心理词库的一种特殊形式,二语词汇在人脑中从形式到概念的表征模式相对一语更加复杂。本文将从双语心理词库研究中的词汇提取结构和词汇表征结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并根据已有研究,提出構建双语共享概念必要性与构建方式。
  对于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来说,二语词汇在人脑中的表征是通过一个一语和二语共享的概念形成的,即二语词汇不再借助一语词汇进行词汇映射,而直接与人脑中的概念层取得联系。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或概念学习指的是辨识出一组物体或观点的共同属性的过程”(索尔所等,2007)。二语词汇语义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具身化认知来完成。
  一、双语心理词库的词汇提取
  词汇提取(lexical access),或者说词汇触接,是指外在的字或词汇符号,触及了人脑心理词典里的相应位置,从而对指代外界事物的字或词汇及词义的辨别与认识的过程(梁宁建,2014:193)。本文按照一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否能够同时被语义系统提取,研究了双语心理词库词汇提取模型中的特定型和非特定型模型。
  在特定语言提取模型中,当双语者的两种词库被语义系统激活时,双语者只能激活一种词库中的词汇并使其成为目标语言,而另一种词库词汇不会参与言语产生的过程。该观点主要是以Costa&Santesteban为代表。Costa&Santesteban(2004)认为,选择机制更为敏感,虽然双语心理词库中的两个词库在双语加工的过程中都会被激活,但人脑只能选择一种语言使之成为目标语,非目标语的激活并不影响目标语的选择。
  在非特定语言提取模型中,“当语义系统将双语者的两个心理词库激活之后,双语者会考虑所有被激活的词汇,而不管它们属于哪个语言”(李利等,2006)。当两个心理词库同时被激活后,语义系统对一语和二语的提取可被表示为抑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 model),简称“IC”(Green,1998)。该模型把认知领域中的意向图示引入双语领域,进而提出语言任务图示(language task schema)。在此图示中,与目标语言标记不同的语言词汇得到抑制,而与目标语言标记一致的被提取。抑制模型实际支持了双语共享概念的产生。首先,它表明双语心理词汇的提取是非特定语言的提取,因为语义系统能激活双语者两个心理词库系统,并且所有被激活的词汇都会被考虑。其次,其抑制程度与一语二语有关,与该语言在双语说话者脑中的优势地位有关。最后,使用一语时对二语的抑制效应要弱于使用二语时对一语的抑制效应,这是因为一语在双语者的脑中占优势地位,所以二语对一语的抑制要强,才能保证对二语词汇的提取。
  与IC模型相对应的还有BIA模型(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Dijkstra & Van Heuven,2002)。与IC模型认为双语词库以外的语言任务图示对心理词库起抑制作用不同,BIA模型认为,对词汇的选择、抑制来自于双语心理词库内部。在该模型中,语言理解分为四个层次:特征、字母、词汇和语言节点,信息自下而上进行传递。到了最后的语言节点层面,“由于一种语言对应一个语言节点,该语言节点会对目标语言的所有激活信息进行累计以达到辨识”(Dijkstra&Van Heuven,2002),而对其他语言的词汇信息产生抑制。BIA模型不仅肯定了双语词库同时被激活的可能性,还表明了从词汇特征到语言节点的形成过程中,一语和二语的相互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瓦解了双语词库独立存在的壁垒,促进了双语共享概念的建构。
  二、双语共享心理词库的表征
  双语词汇知识也是知识的一种,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识的表征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和组织形式,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呈现方式”(梁宁建,2014:195)。关于双语心理词库是以何种方式组织储存、组织、表征的,不同认知心理学家的看法并不一致。笔者将他们的研究整合为并列型、复合型与从属型三类。这三类表征系统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以两种词库是否共同被存储,以及如果共同被存储、又以怎样的方式被共享为标准,本文对以往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模型进行了梳理与分类,将其划分为独立存储模型、词汇联想模型、概念中介模型、词汇联想与概念中介结合型(混合模型)四种。第一种为独立存储,或者说相对独立存储,后三种为共享存储。可以说,词汇共享存储模型构成了双语共享概念的不同表征方式。
  (一)独立存储模型
  独立存储模型认为,一语和二语词汇各有自己的概念表征系统,两个词库是独立存储的,并不相连。不过,随着该模型的发展,它逐渐摒弃了完全独立存储的观点,但仍坚持认为,某些词汇是支持该模型的,比如抽象词汇在双语词库表征中是为独立存储的。Kolers通过测试受试者一语和二语具体词和抽象词的反应时间,发现双语受试者尽管语种不同,但对一语和二语的具体词反应时间相同,而面对抽象词时却反应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词形效应(word type effect)”。该模型表明,一语和二语具体词具有共同的概念表征体系,一语和二语的抽象词却具有独立的概念表征体系。   (二)词汇联想模型
  词汇联想模型认为,在形式层,二语词和一语词直接连接;但是在概念层,二语词需要通过一语词连接到概念层,这个过程也称词汇映射,即从L2形式映射到L1形式上(姜孟,2007)。该模型得到了有很多实证数据的支撑(Kroll & Curley,1988;Chen & Leung,1989;de Groot & Hoeks,1995)。在实验中,将双语受试者的二语翻译时间与二语图片命名时间进行对比,可以表明二语与一语的连接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人脑中概念层的关联。由于对图片的命名需要经过概念层,假设二语翻译时间显著短于二语图片命名时间,那么,就可以说明二语词和一语词的形式是直接连接的,不需要经过概念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验大多数来自低水平受试者,倾向于使用词汇联想模型来表征,即直接通过二语词词形对应一语词词形,不通过概念连接。其原因可能是在于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尽管在词形上习得了二语词汇,但尚未构建起完整的共享概念。我们知道,这种概念并不是短时间内依靠背诵形式就能构建起来的,它需要长期记忆、语境理解以及对文化差异的体验等,以形成对二语词汇的深加工。
  (三)概念中介模型
  概念中介模型和词汇联想模型不同,该模型认为,二語词和一语词在形式层不存在联系,但在概念层存在联系通道,即共享概念。该过程也称概念映射,即从L2形式映射到概念上(姜孟,2007)。证明这一模型,同样也要通过对比双语受试者的跨语言翻译和二语图片命名的时间来进行。如果跨语言翻译时间和二语图片命名时间相近,则说明二语词汇和一语词汇是通过共享概念连接的,因为图片命名必须经过概念层。不少实验数据(Potter等,1984;Kroll&Curley,1988;Chen&Leung,1989)也支持了该模型。不过,该模型基本上是来自高水平的双语受试,这表明二语水平较高的受试倾向于通过二语一语共有的概念去表征二语词汇。其原因与低水平受试者相反,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通过记忆、语境理解以及对二语国家文化的体验,对二语词汇进行了深加工,因此,建构起了较为完整的双语共享概念体系。
  (四)词汇联想与概念中介结合型(混合模型)
  来自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的数据表明,低级二语学习者倾向使用词汇联想模型表征心理词库,而高级二语学习者恰好相反,倾向使用概念中介模型来表征。这说明,“二语形式到意义的映射需要经历一个从词汇映射到概念映射的过程,即‘词汇映射→概念映射’”,越高级的学习者越能形成二语词汇从形式到概念的映射(姜孟,2007)。把词汇联想与概念中介模型相结合,就形成了混合模型,又称为RHM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Kroll&Stewart,1994)。该模型认为,一语形式与二语形式之间、一语概念与二语概念之间,都存在联系。二语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完全掌握必须建立在多次、长期的二语形式与一语形式的词汇连接基础之上。
  以上四种模型囊括了双语共享心理词库不同的表征模式,但必须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一语与二语词汇的心理表征模式也具有差异性。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从属于混合模型的二语词汇发展和表征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Jiang,2002)。在这个模型中,二语词汇发展被分为三个阶段:(1)词形阶段(the formal stage of lexical development),即二语词形式的部分信息,如发音、拼写等在词条中的确立;(2)概念层中介阶段(L1,lemma mediation stage),即二语词汇借助一语词汇与概念层产生关联,二语词条通过复制到达相应一语词条的所在位置;(3)二语词条整合阶段(L2,integration stage),在这一阶段中,二语整合为完整的词条,融合了单词的形态、句法信息与语义。该模型实际承认了词汇表征模式在人脑中的发展,即不同阶段的二语学习者拥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为了印证这一模型,Jiang(2002)运用心理实验证明了二语词条中存在母语的语义内容。这个模型强调,二语学习者需要大量高度语境化的目标语输入,来达到二语词条完整整合的高级阶段。二语词汇发展模型为中国外语词汇教学、二语词汇学习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三、双语共享概念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于双语心理词库词汇的提取和表征结构的梳理与研究,尤其是在分析词汇联想模型、概念中介模型和混合模型时,可以得知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对于二语词汇的表征是通过双语共享概念形成的。因此,如何构建双语共享概念是二语词汇习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借助双语心理词库的非特定语言提取模型、混合表征模型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转喻、认知的具身化等,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双语共享概念的构建方式。
  如上所述,双语心理词库词汇在人脑中的提取模式是非特定的,但中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需要借助一语词汇来联想或映射概念,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者遵循二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在完整整合二语词条的基础上使二语词汇与概念层直接取得关联。尽管一语词汇形式和二语词汇形式存在不确定关联,但二者在全部被激活的基础上,通过二语对一语的强烈抑制,二语仍可能和一语共享概念。
  二语对一语的抑制过程与人脑对二语的认知过程联系密切,除了对二语词汇形式的直接记忆,通过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的认知方式,没有经过大量记忆训练的二语词汇也有可能和概念层取得关联。此外,针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提出的二语词汇发展和表征模式对双语共享概念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在这种表征模式中,人脑中完整二语词条的建立取决于词汇的音、形、意等各个方面的同时整合,这表明只有当二语学习者同时调动听觉、视觉等神经,在反复训练中完成对二语词汇词条的完整整合时,二语词汇才能与一语词汇共享概念层,而词汇音、形、意等多个方面的同时整合,离不开具身化的认知模式。
  (一)概念的隐喻、转喻   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如何建构双语共享概念提供了解决思路。首先,二语词汇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二语词汇在人脑中的认知提供了可能。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与转喻指不再是修辞手法,而成为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与认知现象。借助双语心理词库词汇混合模型理论可知,在词汇到概念的映射过程中,或者说词汇形式到词汇意义的映射过程中,二语词汇在语义系统中得到表征。概念隐喻可以看作词汇语义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或多个认知域的映射过程,目标域的信息有助于源域信息在人脑中的理解。这个过程类似于单一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过程,例如“他的脸是个圆苹果”,通过两者的相似性,“圆苹果”为“他的脸”的语义辨别提供了在人脑中的理解渠道,或是以容易理解的认知域构建出不易被理解的、陌生的认知域。同样,当英语学习者看到“Plantain is bigger than banana(大蕉比香蕉大)”这个句子时,“plantain”能够借助“banana”并通过空间隐喻的发生与大脑中一语的概念层取得关联,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者无法对“plantain”进行命名,但能够生成相关的概念图像。概念隐喻的前提是学习者对英语句式结构与目标域的语义具有提前认知。因此,对二语词汇进行概念隐喻的认知方式适用于中等水平的二语习得者。认知语言学家进一步将概念隐喻分为空间隐喻、建筑隐喻、通感隐喻、诗学隱喻等,它们对二语词汇习得与双语共享概念的构建都有建设性的意义。
  与概念隐喻不同的是,“概念转喻涉及一个概念认知域,转喻映射是域内映射”(申奥、梅德明,2018)。例如“红色高跟鞋渐渐走远”,在理想的认知中,“红色高跟鞋”会和“穿红色高跟鞋的人”产生联系,进而目标域中的信息在语义系统中被激活。在外语学习的概念转喻过程中,学习者应对源域有提前认知,才能确保源域到同一功能区内目标域的映射的顺利完成,所以概念隐喻同样适用于较高水平的二语习得者。例如在“Red stilettos fade away(红色高跟鞋渐渐走远)”中,学习者如果想要通过概念转喻完成从“red stilettos”到“穿红色高跟鞋的人”的语义认知,学习者要提前掌握相应外语词汇的语义。这就要求二语学习者要进行大量目标语的输入训练,使二语词汇在概念转喻过程中与概念层取得关联,构建双语共享概念。
  (二)认知的具身化
  认知的具身化是构建二语共享概念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神经活动的结果”(索尔所等,2007)。人类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人脑中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与身体活动在内化思维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重点。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为人脑认知模型的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认知神经学家发现,“人类认知被认为以大尺度的神经活动模式发生,这些活动遍布整个脑内,以并行方式运行,并通过易化性和抑制性联结或‘开关’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索尔所等,2007)。这表明,认知不只与特定的脑区相关联,而是人脑中区域性的行为。具体到语言词汇学习的认知过程来看,二语词汇的认知与人脑中感觉——运动诸脑区和大脑皮层联络区的各个区域都密不可分。因此,与二语词汇学习相关的身体行为能够促进二语词汇在人脑中由形式到概念的映射,与概念层获得关联。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二语学习者从词汇学习形式到习得方式都要遵循具身化的原则,不再局限于通过视觉对词汇进行记忆。学习者应在高度语境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对真实的二语学习行为进行模仿。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大量手势语、体态语、表情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理解,引导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官群,2014)。除此之外,具身认知理论支持了双语心理词库的二语词汇发展和表征模型,当二语词汇从概念中介阶段向二语词条整合阶段发展时,具身化的认知模式与习得方式能够促进词汇在词形、语义与发音等各个方面的同时性整合。运用身体知觉与身体运动进行共情化的训练,二语与大脑概念层的联系会得到强化,生产出一语、二语词库共享概念层的模式,进而到达二语学习的理想状态。
  建构双语共享概念是成为高水平二语学习者的有效手段。认知语言学中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为双语共享概念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比一语词汇和二语词汇的概念形成过程,探讨两种概念的共性和差异,探究共性背后的认知理据,比如基于人的感知经验、一语形式与二语形式的相似性等,能够促使双语学习者构建起双语共享概念。本文通过对双语心理词库的提取和表征结构的研究,梳理了双语心理词库不同的提取结构和表征结构。通过分析这些模型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面,提出了通过双语心理词库研究如何构建双语共享概念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即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形成理论结合,通过概念隐转喻、认知的具身化构建双语共享概念,促进二语词汇习得。
  参考文献:
  [1]Chen,H.C, & Leung,Y. S. Patterns of lexical processing in a nonnative languag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1989,(2).
  [2]Costa,A.,Caramazza,A., & Sebastiangalles,N.The cognate facilitation effect: implications for models of lexical acc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2000,(5).
  [3]Dijkstra,T., & Van Heuven, W.J.B.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 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2,(3).   [4]Green,D.W.Mental control of the bilingual lexico-semantic system[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1998,(1).
  [5]Groot,A.M.B.D., & Hoeks,J.C.J.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memory: evidence from word translation by trilinguals[J].Language Learning,1995,(4).
  [6]Jiang, N.Form–meaning mapping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
  [7]Kolers,P.A.Interlingual word association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1963,(4).
  [8]Kroll,J.F., & Curley,J.Lexical memory in novice bilinguals: the role of concepts in retrieving second language words. In M. Gruneberg P[A].Morris and R.Sykes eds,Practical Aspects of Memory[C].London:Wiley,1988.
  [9]Kroll,J.F., & Stewart Erika.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4,(33).
  [10]Potter,M.C.,Von Eckardt,B., & Feldman,L.B.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proficient bilingual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1984,(1).
  [11]Treisman,A.M.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 listen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0,(4).
  [12][美]羅伯特·L.索尔所,M.金伯利·麦克林,奥托·H.麦克林.认知心理学[M].邵志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官群.行动为基础的语言观及其对语言学习机制的诠释:一个有关语言习得、理解以及生成的理论[J].山东外语教学,2014,(2).
  [15]姜孟.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形式——意义映射:争议与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7,(1).
  [16]李利,莫雷,王瑞明,潘敬儿.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17]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8]申奥,梅德明.概念隐喻和转喻互动下非透明英语习语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