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僧传》语气副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佛教典籍在汉语史及古代漢语研究中具有相当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梁代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例的中土佛教文献,大致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风格,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语气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在语法、语用功能上与其他类型副词有很大不同。主要从语法功能、结构形式以及语用功能的角度对《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进行分类研究,发现《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十分丰富,除了继承上古已有的语气副词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双音节语气副词与副词词缀,整体上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渐变性特点。
  关键词:《高僧传》;语气副词;语法功能;结构形式;语用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佛教典籍在汉语史及古代汉语研究中具有相当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高僧传》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例的中土佛教文献,它是南北朝时期梁代会稽嘉祥寺释慧皎所著的一部僧人传记。作为一部由中土佛教徒撰写的僧人传记,《高僧传》在梵汉语言接触的语料中处于汉译佛经和中土原创佛教文献的过渡阶段,因此,其所用语言应当同时受到梵汉两种语言的影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等方面。正如董志翘(2004)指出的:“《高僧传》是较早的与佛教有关的中土文献,受汉译佛典口语性的影响较为明显,不少词语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因此也是研究汉语史的极其宝贵的语料。”
  语气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不仅表达说话者对某一行为或事件的情感认识和态度,而且在语法、语用功能上与其他类型副词也存在差异。罗主宾(2015)指出,“最近十年来,学界对语气副词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语气副词的专著和博硕士学位论文,对语气副词的共性和个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如:史今生(2003)提出了语气副词的出现顺序与语义辖域范围大小有关的观点。齐沪扬(2003)和张亚军(2005)对语气副词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学界对语气副词的概念、分类甚至范围等方面并未达成共识。不过,前辈学者除了在某一时期或专书的副词研究中提到语气副词外,对专书的语气副词进行专题研究的并不多见。例如,贺菊玲(2001)和姚晓霞(2008)分别针对《世说新语》《朱子语类》中的语气副词进行了分类研究。目前对《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进行专门研究的似乎还没有先例。有鉴于此,本文拟以《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分类特点、句法结构与语用功能,以期对语气副词以及《高僧传》本身的研究有所补益。
  二、《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类型
  关于语气副词的概念问题,笔者主要采用齐春红(2008)在《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中的观点。作者认为,“语气副词就是在状语的位置上表示语气的词”,关键在于“既在状语的位置上,又表语气”。
  同时,我们还综合了王力(2014)、太田辰夫、(1957)和张谊生(2000)有关副词分类的观点。结合《高僧传》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其中的语气副词分为六类。如果同一个字形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语气,同时意义也不相同,那么,我们将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个字看作是两个词,分属不同的类别。这六类语气副词分别是:
  1.表确认、强调语气:故、固、即、良、乃1、实、务、必、信1、便、当、定、真、其1、曾1(读“增”音);判、实在、信实、真当、必当、毕竟、本自、必自。
  2.表反诘语气:岂、岂其、焉、何、何必、宁1、安、得无;复、竟1、可1、岂复、何忽、那忽、讵、将非、复何、何可、匪。
  3.表揣测、推度语气:或、恐、如、若、似、无、可2、其2、盖、殆、庶或;仿佛、故当、或将、将必、恐或、宁2、将、差可、应、信2、颇、如似、似如、似若、宛然、犹似、犹若、犹如、依然、依稀、但、大略、容或。
  4.表否定、疑问语气:未尝、勿、无、未;不应、不复、无复、那得、何所、何如、何故、岂。
  5.表诧异、慨叹语气:竟2、乃、遂、曾2;但1、何其、乃2、况、一何。
  6.表祈使、谦敬语气:伏、敬、窃、幸、谬、忝、猥;可3、但2。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各类语气副词用分号之处,是为了有一个历时的区分,分号前、后分别是已经出现于上古文献和出现于中古文献的语气副词,这一分期是按照王力(2015)《汉语史稿》中对汉语史的分期来进行的。
  三、《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来说,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的分布功能和组合功能。词的分布功能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词的组合功能是指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能力,包括一类词能不能与另一类词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构成什么语法关系等。下面就从句法分布和组合功能两个方面对《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进行分析。
  (一)句法分布
  《高僧传》中语气副词出现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主要有两种:一是位于谓语之前;二是位于句前(一般是主语之前)。其中,语气副词出现在句首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反诘或疑问句中。有时,表示揣测推度的语气副词也可能出现在句首,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而语气副词位于谓语之前则占了较大比重。出现在谓语之前的情况又可以分为出现在名词谓语之前、出现在动词谓语之前、出现在形容词谓语之前三类。下面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1.语气副词出现在句前
  (1)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卷三·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2)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爱空乎?”(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
  (3)彼人因谓左右曰:“向止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卷一十二·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4)罗阅惊叹曰:“希有希有,将非菩萨往化耶?”(卷三·宋京兆释智猛)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例(3)中“何忽”可译为“没想到”,表示惊讶、出乎意料的语气。其他三例都表示反诘语气。可见,出现在句子之前的语气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的相对多一些,而这些语气副词后面修饰的句子可能是主谓句,如例(4);也可能是并列的动宾结构,如例(2)。   2.语气副词出现在谓语之前
  第一,語气副词出现在动词谓语前
  (5)谶哭而葬之,王怒,欲诛谶,谶曰:“王以法故杀之,我以亲而葬之,并不违大义,何为见怒?”(卷二·晋河西昙无谶)
  (6)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不忍一朝之忿,损由来之美,岂朝廷相待之厚,窃为大王不取。(卷二·晋河西昙无谶)
  (7)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卷一·晋长安竺昙摩罗刹)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气副词不仅能够出现在动词谓语或动词性谓语结构之前,而且通常直接表达说话者对动作行为或事件的真实性的判断或情感态度。例(5)中“何为”一句是昙无谶对大王的反问,表达了不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大王可以依法杀掉我的堂兄,而我不违背大义,只不过是以亲人的身份埋葬堂兄,大王又为什么发怒呢?例(7)则是竺法护慨叹由于人的德行败坏,导致清泉干涸,自己也不得不移居他处。
  第二,语气副词出现在名词谓语前
  (8)弱年从道,师事天竺大乘法师僧伽斯,聪慧强记,勤于讽诵,谙究大小乘,将二十万言。(卷三·齐建康正观寺求那毗地)
  (9)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卷一·汉洛阳白马寺摄摩腾)
  (10)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出现在名词性谓语之前的语气副词多带有判断的性质和意味。例(9)中,语气副词“将必”修饰后面的“是”,“是”在句中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佛”,译为“它”,所以这里“将必”不仅表达推测的语气,而且还兼有判断动词的作用。只有这样,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才算基本完整。
  第三,语气副词出现在形容词谓语前
  (11)因作颂曰:“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归命释迦文,今来投大道。”(卷一·晋长安昙摩难提)
  (12)符坚末年,宠惑鲜卑,隳于治政,正因歌谏曰:“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卷一·晋长安昙摩难提)
  语气副词后接形容词谓语的情况在《高僧传》中并不多见,我们只找到了以上两例。上面两例“一何”“本自”后接的形容词都是表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综上所述,《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出现在句前的频率明显低于出现在谓语之前,出现在谓语之前的语气副词中又以出现在动词谓语之前的居多,表示说话人或行为发出者对动词谓语的情感倾向和态度。而出现在名词谓语和形容词谓语之前的语气副词一般带有判断动词的判断性质。当然,具体情况还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而定。这一方面体现了语气副词用法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语境对语气副词的制约作用。
  (二)组合功能
  对于《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上文其实已经提到它们大多可以与所修饰的名词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组合。所以,这部分主要分析语气副词与其他类型副词的组合和语气副词的连用。
  1.语气副词+其他类型副词
  (13)进欲诣谶说之,未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当更为汝作证。”(卷二·晋河西昙无谶)
  (14)流支住长安大寺,慧观欲请下京师,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卷二·晋长安昙摩流支)
  (15)又为之赞曰:“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卷五·晋长空五级寺释道安)
  以上是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频率副词连用。
  (16)时王僧珍亦在座听,后于别屋自讲,珣问法纲道人:“僧珍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核耳。”(卷一·晋庐山僧伽提婆)
  (17)为性率达,不厉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
  (18)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卷二·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
  以上是语气副词和范围副词连用。
  2.语气副词+语气副词
  (19)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卷一·汉洛阳白马寺摄摩腾)
  (20)我若得道,必当相度。(卷一·汉洛阳安清)
  (21)又为之赞曰:“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卷五·晋长空五级寺释道安)
  (22)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同气相求,宛然若旧。(卷一·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
  以上是出现“语气副词+语气副词”结构的例子。其实,这种结构也可以说成是语气副词连用,只是两个构词成分的意义都存在,没有出现虚化或偏义的情况。上面的“将必”是表推度语气的“将”和表确认强调的“必”的连用;“必当”的两个构词成分都是表示确认强调的语气副词;“犹若”的两个构词成分都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气副词一般出现在其他类型副词之前。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为例,“必”是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副词,“共”是范围副词。“共”修饰后面的“咨决”,意思是鸠摩罗什与他人共同探讨决定某事。而“必”则修饰的是“共咨决”,表示鸠摩罗什每次遇到有疑问的地方,都会与他人商讨。这样看来,在这个句子中,“必”一定是而且也只能放在“共”之前。史金生(2003)在《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认为:“语言成分的次序和其语义辖域的大小相对应,这是一种语言普遍现象。”而语气副词则通常修饰谓词性结构或整个句子,语义辖域相对较大,因此,在句法结构中的次序也相对靠前。这样的语法关系使得语气副词成为语言表达过程中整句话情绪态度的先行者。此外,语气副词相较于其他类型副词而言,虚化的程度更高。因此,语气副词在与其他副词或句法结构组合时,一般出现在其他类型副词之前。即使是语气副词连用,也要具体分析其中某一个词是否已经虚化或者两个构词成分各自的辖域范围大小,从而判定两者的出现次序。   总之,《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谓语之前和句前两种。其中,出现在谓语之前的频率高于出现在句前。语气副词出现在谓语之前的情况中,出现在动词谓语之前占据优势。在组合功能方面,《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可以和频率副词、程度副词及语气副词连用,并且多数情况下语气副词位于其他类型副词之前。
  四、《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结构形式
  从语音角度来说,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其中的语气副词也不例外。到了中古,单音节复合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具体到《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既有继承上古的语气副词,也有中古新兴的语气副词,在新兴的语气副词中双音节的比例明显占据优势。
  (一)结构类型
  既然不再只是单音节词,那么随之而来的双音节或者说复音节词就会涉及到词的构成方式、形成方式等有关词汇学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从词汇语义的角度来对《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进行分析。新兴的双音节语气副词的构成方式主要分为复合式和附加式两类。
  1.附加式
  附加式主要是词根加词缀的形式,《高僧传》中出现的双音节语气副词基本上都是词根加后缀。其中,经常出现的副词后缀有“当”、“复”、“自”、“然”(必当、无复、本自、宛然)等。
  (23)我若得道,必当相度。(卷一·汉洛阳安清)
  (24)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卷一·晋长安竺昙摩罗刹)
  (25)于是庙神歇矣,无复灵验。(卷一·汉洛阳安清)
  (26)安曰:“如公者,岂复相忧。”(卷六·晋庐山释慧远)
  (27)符坚末年,宠惑鲜卑,隳于治政,正因歌谏曰:“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卷一·晋长安昙摩难提)
  (28)王谓光曰:“奖导群生,唯德之本,上人何得为辞,愿必自力。”(卷一十三·宋灵味寺释昙光)
  (29)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同气相求,宛然若旧。(卷一·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
  2.复合式
  复合式语气副詞主要有联合式(频复、信实)、重叠式(真真)等。此外,一些双音节语气副词的两个构词要素可以互相颠倒,并且不影响所表达的意义,比如“似如”和“如似”。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语气副词可能还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格式并没有完全固定下来。
  (30)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卷一十三·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31)但肇才识暗短,虽屡蒙诲喻,犹怀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卷六·晋长安释僧肇)
  (32)有窃听者唯得此数言,推计似如论数百年事。(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
  (二)形成方式
  《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义连用。《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出现了大量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副词连用现象,并且已经组合成一个新词,但同时组成新词的两个词素本身又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例如:“信实”为新的语气副词,其语素“信”“实”也可以独立使用。
  2.添加后缀。这一形成方式与上面所说的附加式的语气副词是一样的,《高僧传》中常见的语气副词后缀有“当”“复”“自”“然”等。
  3.跨层结构凝固。这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法现象,是指两个本来不在一个语法层面上的实词,由于一起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逐渐虚化,从而组合成新的词语。当然,这也可以认为是通常所说的“结构的重新分析”现象。例如“势必”这一语气副词就是由跨层结构凝固而形成的。它最初出现的结构基本上是“其势必+VP”。其中,“其势”是主语,本来指某一方的军事形势;“必”则是一个表确认、强调的语气副词。后来,由于二者连用的频率很高,前面的主语逐渐出现了与军事无关的词语,这个跨层结构凝固形成的词也就开始独立使用了。
  4.实词虚化。这是副词形成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副词是一个半封闭的词类。它的词汇意义一般比典型实词更空灵,却又比虚词的意义更实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副词也是由典型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化而来的。比如“信”,本是名词,意思为“信使”,后来引申转化出“书信”这一常用意义。这些词汇意义相对虚化之后,就变成了语气副词中表确认、强调的一类。
  接着再说词义方面的特点。《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有大量的同义聚合现象,而且同一个语气副词的意义并不固定,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影响,同一个语气副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义语气也会不同。因此,可能出现同一个词属于不同语气副词小类的现象。例如,“可”意义为“大约”时,表示揣测、推度的语气;意义为“最好”时,表示祈使的语气。此外,上古已有的语气副词在《高僧传》中亦有所体现,意义大多没有变化。但是有一些语气副词在继承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变化。如“定”“独”“宁”等。
  总的来说,《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特点是继承和发展并行。既承接上古已有的语气副词,又有新兴的语气副词出现;单音节复合化趋势明显;出现大量同义聚合现象;产生了不少副词后缀;语气副词的实词性质并不明显,实虚界限不清晰;词义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受语境的影响较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一时期的语气副词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五、《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
  (一)焦点标记功能
  叶蜚声、徐通锵(2010)《语言学纲要》中认为,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般会采用语调重音、句法形式或专门的句法成分来表示。叶军(2001)在《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中认为,“副词不独立承担焦点……副词与其说是句中的结构成分,还不如说是一个辅助成分,即焦点的辅助成分。”叶军的这一观点很贴切地说明了副词具有焦点标记功能。   (33)毅然有渊懿之量,历寻名师,备习三藏,博览众典,特善数经,暗诵《阿毗昙毗婆沙》,贯其妙旨。(卷一·晋长安僧伽跋澄)
  (34)什谓融曰:“此外道聪明殊人,捔言必胜,是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卷六·晋彭城郡释道融)
  (35)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卷一十三·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36)符坚末年,宠惑鲜卑,隳于治政,正因歌谏曰:“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卷一·晋长安昙摩难提)
  (37)又有大钱二枚,犹见在衣条,竟不销铄,并莫测其然。(卷一十三·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以上例子中的“特”“良”“信实”“本自”“竟”都具有标记焦点的作用,提醒读者后面是说话者想要重点强调的部分。例(33)中的“特”强调僧伽跋澄尤其擅长佛家经书;例(35)中的“信实”强调先前所出现的铜确实是佛祖显灵才有的;例(37)中的“竟”强调佛像衣带上铜钱没有被融化,加强了整句话诧异慨叹的语气。例(35)、例(37)运用语气副词“信实”和“竟”,也在无形中为僧人释法悦的传记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二)评价功能
  评价是指说话者对所说内容或事件行为的判断和情感倾向。大部分语气副词都具有评价性功能。根据说话者对所说内容或行为的判断,可分为传信评价和传疑评价。传信评价是指说话者对所说内容或事件行为做出肯定评价,语气上多是确信不疑的。传疑评价是指说话者对所说内容存有疑虑,并不十分笃定。
  1.传信
  (38)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卷一十三·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39)今睹佛书,顿出情外,必当理致钩深,别有精要。(卷一·魏洛阳昙柯迦罗)
  (40)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例(38)中“信实”表达的是说话者确信佛祖显灵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后两例的“必当”“便当”则表达的是说话者对事件行为的个人看法。
  2.传疑
  (41)时王僧珍亦在座听,后于别屋自讲,珣问法纲道人:“僧珍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核耳。”(卷一·晋庐山僧伽提婆)
  (42)其时也,苻坚初败,群锋互起,戎妖纵暴,民流四出,而犹得传译大部,盖由赵正之力。(卷一·晋长安昙摩难提)
  (43)有窃听者唯得此数言,推计似如论数百年事。(卷九·晋邺中竺佛图澄)
  以上例子表达了说话者对所说内容或事件持懷疑态度,“大略”“盖”“似如”都带有估计、推测的语气。
  综上所述,《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焦点标记功能和评价性功能上。换句话说,作为焦点标记的语气副词在表达语气时,具有对所说内容或所面对的行为事件进行传信或传疑评价的功能。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高僧传》中的语气副词十分丰富,除了继承上古已有的语气副词之外,还出现了大量双音节的语气副词,并且出现了不少副词后缀;词义变化比较频繁,处于承上启下的动态阶段。在语法功能上,语气副词一般出现在谓语或句子之前,而且通常位于其他类型副词之前。在结构形式上,语气副词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单音节复合化现象,词的结构方式主要是复合式和附加式,并且出现了在这一时期独有的副词后缀“复”“自”等。在语义方面,语气副词的语义指向通常指向后面的被修饰成分,但有时也指向句子的主语。语义结构有较多类型,表示确认强调和反诘语气的结构数量最多。在语用方面,语气副词具有焦点标记和评价的功能。将这些特点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一览《高僧传》中语气副词的大致面貌,而且能够明显地发现其过渡性和渐变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董志翘.《高僧传》的史料、语料价值及重新校理与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方梅.《高僧传》史传文体价值管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4]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
  [5]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1,(2).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
  [7]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11]李泉.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J].语言研究,2002,(5).
  [12]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罗主宾.汉语语气副词研究述评[J].湘南学院学报,2015.(3).
  [1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6]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17]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1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9]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
  [20][梁]释慧皎撰.高僧传[M].朱恒夫,王学钧等注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21]史今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
  [2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3]姚晓霞.《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5]叶军.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6]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7]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
  [28][日]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29]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