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鞠秀芳编著《江南民歌曲集》教材的学术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论文从鞠秀芳编著的教材《江南民歌曲集》出发,积极探讨教材编著的教学特点及价值,探讨鞠秀芳教授多年来为民族声乐教学所做出的贡献,以此激励当代声乐教育工作者共同为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及理论体系的完善而努力。
  【关键词】江南民歌;鞠秀芳;教材;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演唱理论还是舞台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和发展,众所周知,民族声乐演唱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持,理论研究包括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等理论认识。纵观国内民族声乐教材的建设,虽然有一批令人欣喜的教材出版,但是笔者发现对于地方民歌及传统音乐的传播、选用的教材出版甚少。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鞠秀芳教授近年来编著的《江南民歌曲集》令人惊喜,值得推荐。本论文以此教材进行学术探讨,为声乐教育工作者相互之间学习和参考提供帮助。
  一、关于鞠秀芳及编著民族声乐教材《江南民歌曲集》
  鞠秀芳,上海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歌唱家,1949年,鞠秀芳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音乐组,开始学习声乐,次年考入上海民族音乐学院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艺术生涯中的艰苦探索。1956-1958年,鞠秀芳攻读研究生期间,广泛从古曲、文学戏曲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逐步形成融会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科学发声方法为一体,既有师承、又有创新、不拘一格的独特演唱艺术风格,成为新中国音乐高等学府培养的第一位演唱民歌的歌唱家。1957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中,她以演唱中国民歌而荣获金质奖章,成为江苏籍歌唱家首次在国际获奖的歌唱家,几十年来,鞠秀芳教授致力于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本《江南民歌曲集》更是鞠秀芳教授的倾心之作,曲目精选25首江南民歌,包括苏州、无锡地域整理、改编、填词、创作的民歌,风格各异、特色鲜明、曲调优美,有广为传唱的江南民歌,也有鲜为人知的民歌,同时教材配有演唱背景介绍及曲目CD光盘,彰显鞠秀芳教授对江南民歌的治学严谨与深入研究,这些都为民族声乐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具有一定的教学及研究价值。
  二、《江南民歌曲集》教材特点
  (一)苏南、苏北地方民歌、改编及创作整理
  这本《江南民歌曲集》收录25首歌曲,包括代表性的苏州民歌、明清小曲、古诗词歌曲、影视歌曲及创作歌曲等题材内容,如苏州民歌《紫竹调》《小九连环》、古代吴歌《约郎约在月上时》、江南民歌《绣荷包》《江南水乡美》、创作歌曲《西湖风光谁不爱》等形式体裁风格多样,非常值得学习和传承,可以说曲集,囊括了江南民歌的精粹,值得一提的是鞠秀芳自己谱写的江南民歌作品也收入其中,可以看出鞠秀芳对江南民歌搜集、整理、创作的别有用心,让人敬佩;教材分五线谱、简谱两个版本曲谱,可以方便不同的声乐学习者学唱,参考。教材的附录部分还有歌曲介绍及演唱提示,均为鞠秀芳教授亲自撰写的演唱方法和个人体会,为学习者提供了简洁而清晰的背景说明,大大提升了演唱者对江南民歌文化认知的把握。此外,CD光盘录音也是鞠秀芳先生宝贵的音响资料,唱腔、风格、韵味独特,可以说是江南民歌演唱的第一掌门人。
  整体上来说,这本《江南民歌曲集》是鞠秀芳教授为传承江南民歌文化所做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希望江南民歌可以在声乐演唱艺术中进行推广和流传。
  (二)凸显民族声乐教材特色
  首先,江南地方民歌曲库的扩充。作为一本民族声乐教材的出版,首先应该突出教学性。民族声乐教学中地方民歌的学习应该是占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此,这本曲集基本涵盖了江南地区(苏州、无锡、上海)及周边流行甚广的民歌佳作,这些作品完全可以在声乐课堂中发挥出一定的教学作用,同时每首作品都有演唱提示的文字,可以让演唱者对每首民歌的题材、风格特色、地域类别有清楚的认识,给人以启发性的演唱指导。
  其次,教材也凸显了鉴赏性。这些江南民歌不仅仅从演唱技术上给予声音训练,同时在文化修养上又可以起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作用,在聆听中去鉴赏、感受江南民歌独特的风格精髓,了解声部在结合作品及艺术表达上的特点和声音造型的塑造运用等。
  再次,教材凸显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样化把握。民族声乐的教学离不开多样化曲目的支撑,多样化的作品可以全面丰富演唱者的艺术修养水平,纵然这是一本江南民歌曲集,但是曲目的风格变化还是多样的,评弹、昆曲等音乐文化元素可以起到全面提升演唱者艺术修养水平的作用。
  (三)“江南音乐”风格的训练
  歌唱风格的形成意味着演唱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生活感悟等多种综合素质的成熟,《江南民歌曲集》可以说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为促使演唱者对江南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提供了很好的教材范本。這本教材重点突出在江南地区吴语、评弹行腔的把握及韵味的训练。首先,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作品情感的传递和表现。语言是歌唱的精髓,通过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从而塑造出各种音乐艺术形象,传情达意。“吴语”方言的演唱是江南民歌风格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荐教材中训练曲目《姑苏风光》《拔根芦柴花》,突出江南民歌“韵味”的表达。韵味又是民歌演唱中最高的审美境界,江南民歌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点,与评弹、昆曲等民间音乐有着渊源的关系,推荐教材作品《小九连环》《长相知》,可以加强对昆曲、评弹行腔训练的学习,以此全面把握江南小调中不同音乐元素带来行腔与咬字吐字的变化。又如作品《忆江南》中昆曲行腔的规律及声音、气息的综合表达等等。总之,《江南民歌曲集》是训练江南民歌风格声乐学习的好教材,演唱者可以从教材曲目中得到“字”“声”“腔”“韵”风格的全面训练。
  三、《江南民歌曲集》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一)传统声乐文化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声乐文化具有基因型、根源性、丰富性的特点,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保护传统民族民间声乐文化对人类文化的未来具有战略意义。”《江南民歌曲集》对江南民间文化的传承及继承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功能。
  首先,当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学习和借鉴。这本曲集可以说丰富了当代民族声乐教学的课堂内容,开拓了新的演唱思路和艺术视野,对当今民族声乐“千人一声”局面提供一种“个性化”教学范本,凸显江南声乐文化的审美趣味和特色。
  其次,激励声乐教学工作者对声乐教育研究的科学把握。这本教材启发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以“鞠秀芳”为标杆,使得自己成为课程研究的专家,力争演唱、教学、科研一体化,向鞠秀芳教授学习严谨的治学精神,声乐教师要积极参与声乐理论及教材的建设,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得自己成为既有实战演唱经验,又有教学理论素养的优秀教师。
  再次,促进当前声乐教学领域审美观念的多元化。我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民间歌曲,《江南民歌曲集》传承江南民歌的优秀音乐文化,将独具特色的江南民歌展现在世人面前,丰富了当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树立声乐艺术应该立足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的观念,以此推进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审美理念,为高校声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有助于现代民族声乐学派及理论体系的构成
  “民族声乐艺术与民族声乐教育有着珠联璧合的关系,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声乐教育的促进,而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民族声乐艺术的推动,教育为艺术培养人才,艺术为教育提供实践的天地。”由此看出,声乐艺术与教育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江南民歌曲集》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系列教材,可以说为当代民族声乐学派及教学理论的构建添砖加瓦,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理念的构建必须以本民族、以传统为本,取其精华。鞠秀芳编著的这本教材可以说遵循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风格,搜集整理一批江南民歌达到相对稳定并具有代表性的固定风格,突出“吴语”语言文化的风格特征,演唱中强调江南韵味、行腔的表达。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具备完善的教学结构、可行的教学计划、配套的教材。《江南民歌曲集》作为教材对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唱要点进行深入的剖析,给演唱者以文献性的导读,对当今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很好教学指导与引领。
  “学派”则是在一定学术领域里,那些由于各具特点与师承的不同,所持的学术观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些艺术家所学形成的派别。鞠秀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辈民族声乐工作者,在歌唱与教学理论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几十年来,她在江南民歌的演唱与传播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授,是我国音乐学府中第一位专门从事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当代民族声乐学派的奠基者之一。音乐理论家曾说过,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需要丰富的艺术实践,同时也需要在歌唱理论上总结、升华。《江南民歌曲集》是声乐学科建设的新成果,在唱法上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教学上体现民族声乐的特色。一个声乐学派的构建离不开众多教育家、艺术家为此而付出的大量实践和工作。通过这本特色鲜明的教材给我们当代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树立新标杆,指出新方向,我们今后要不断在教学、歌唱中进行总结、积累,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科研创新,完善学科建设,共同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努力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徐敦广.民族声乐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鐘小勇.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学导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3]鞠秀芳.江南民歌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4]周淑真.新世纪声乐理念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彭青,安徽,研究生,声乐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讲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歌唱演员(高级),中国声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基金项目:本文为无锡太湖学院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高校‘教演结合’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YJ2018057)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3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