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论述文阅读的特点是文本字数较多、内容相对专业,容易造成阅读心理困境;而错误点比较细化,容易拉开分差,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辨能力,因此掌握文本的内在规律和命题规律,做好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文本特点;解题方法;设題陷阱;文化积淀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题一般选取社科类论说文,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文章。近两年来高考全国语文试卷的论述类文本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呈现出以下特点:
   1.选文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
   2.选文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
   3.选文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
   【考题分析】
   考题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根据对近几年全国试题的分析统计看,考查角度多体现在:
   1.重要概念的理解。
   2.重要语句的理解。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
   论述类文章阅读解题方法:
   (一)保持冷静,消除紧张心理
   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障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
   (二)文本阅读锁定关键词、关键句
   通读,披文入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完成整体感知——读清论题,读清主要观点,理清各段各层大意。可用笔在试卷上将这些要点划出。注意是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一般主干句在段首或段末,个别在段中。
   以2017年全国高考卷III陆邵明《留住乡愁》为例:
   【题目解析】
   本文思路明晰。首段总领全文,指出主要问题,提出了基本观点。文中有三个针对“乡村记忆”的关键词:“留住”“呵护”“活化”。
   第②③④段分论。每个分论都分“为什么”和“怎么做”两个逻辑方向。
   第②段扣“留住”,论说要“留住乡村记忆”。先论及“乡村记忆”的两种形态及两者间的关系,再论及“乡村记忆”的功能,再论述了必要性。然后,简要论述如何“留住乡村记忆”。
   第③段扣“呵护”,论说要“呵护乡村记忆”。先略及必要性,再着重谈“呵护乡村记忆”的做法。谈做法,先概括,再举例论说。
   第④段扣“活化”,论说要“活化乡村记忆”。先通过比较“活化”与“留住”“呵护”的不同,借此论说了“活化乡村记忆”的必要性,再论及做法。
   (三)阅读题干,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区间
   在原文找到与题支对应的相关内容,锁定区域与哪里有关就在哪里找。在原文中勾画出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并标上题号和选项序号,以便做完后有时间回过头来检查时迅速锁定范围,同时也大大节省了重新阅读的时间。
   (四)进行信息比对,发现信息差别
   仔细、严谨,特别是在比较时要逐字逐句比较,要咬文嚼字地比照。分析命题者的设题陷阱。做题,首先要明确病因,要明确常见的设题陷阱。下面我们以近年来考试中常出现的几个设题陷阱为例谈谈“几重比对”:
   1.偷换概念 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
   偷换概念:选项用一些似乎等同的概念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实际上却改变了原文中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属性等,造成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发生改变。
   典型例题(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原文: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解题思路: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据原文第2段倒数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印证”《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属于偷换对象,且原文意思是“基本可靠”。
   突破秘籍: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2.曲解文意 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更改句意,即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设误项故意曲解文中相关词语、语句的意思。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典型例题(2016年全国III卷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的语句是: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表述的意思是    突破秘籍:阅读文章要注意理解相关语句的正确意思,特别是一些细微的差别。
   3.强加因果 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典型例题:(2016年高考新课标III卷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五四”之前,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
   突破秘籍: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4.以偏概全 对比句子看是否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即以偏概全。
   典型例题(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解题思路:
   原文内容: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解析:以偏概全,除了政府的推行,还有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
   突破秘籍: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漏”“改”“凑”等方式设误。
   5.混淆时态 对比文中的有些观点、问题等有着相关的时态,比如已然、未然等,设误项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即混淆时态。
   典型例题(2013年山东卷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
   解题思路:
   与选项相关的文中内容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语段的意思是中国艺术追求静寒的境界,虽然世界永远充满龌龊与清洁的角逐,但中国人把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当作一种理想、一种审美追求。设误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突破秘籍: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相关观点、问题的发展,即把握相关的时态,是已经发生了还是正在进行或者已经结束等。
   6.无中生有 对比句子是否故意添加一些,使得选项的有些信息在文中没有具体体现,无中生有。
   典型例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II《留住乡愁》)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
   解题思路:
   C项信息区在第②段末两句——原文:“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文中,既未见“举例”,更未见“甄选的标准”何在。故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于文无据,属子虚乌有。
   突破秘籍:閱读论述文要把握相关信息,特别是要注意选项和文章相关语句之间的区别点。
   7.说法绝对 对比句子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注意条件与结论,注意“就”与“才”。
   典型例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II《留住乡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解题思路:
   B项推断依据,主要在第③段末和第④段。依原文意,“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确乎是“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况且,“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的事,是极具个体、多因性、主观性的。因而,其实,B项可说是太绝对,也,其误不难见出。
   突破秘籍:对比句子将必要条件关系当作充分条件关系。注意条件与结论,注意“就”与“才”。
   当然,做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除了了解常见的设题陷阱,运用做题方法有针对性地训练以外,课外的积累也非常重要。积淀文化,有备无患。要适当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哪怕是在做题中,也要关注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和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等热点话题都要适当关注,略知一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对解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学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J].试题与研究,2017(1).
   [2]张建民.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误设项命制方略揭秘[J].语文月刊,2016.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