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鸡绿脓杆菌病是由于感染绿脓杆菌而发生的一种局部或者全身性感染疾病,通常是1~35日龄的雏鸡或者青年鸡容易发病。病鸡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腹泻,皮下发生水肿。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较高,往往可超过60%。近几年,随着我国集约化养鸡业的快速发展,鸡绿脓杆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往往是大群雏鸡暴发该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鸡;绿脓杆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7-0097-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鸡绿脓杆菌病是由于感染绿脓杆菌而导致。该菌为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一端有1根鞭毛,可自行运动。该菌可分成多种菌型,有些菌株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容易形成耐药性;对庆大霉素以及头孢类、氨基甙类等药物比较敏感;而青霉素没有作用。
  1.2 易感动物
  通常是1~35日龄的雏鸡容易感染发病,患病后一般在1~2天内发生死亡,病死率为70%~80%。随着鸡日龄的增大,抵抗该病的能力会不断增强。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在春季易发。
  1.3 发病原因
  绿脓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孵化环境不良、育雏舍温度过低、通风较差以及接种马立克氏疫苗等因素,都能够引起发病。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雏鸡出壳后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时未对注射部位和器械进行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导致感染绿脓杆菌从而引起发病。另外,用被绿脓杆菌污染或者带菌种蛋入孵,如果在孵化过程中发生爆裂会严重污染孵化器,导致大批量出壳雏鸡患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减少或者完全停止。羽毛蓬松杂乱、失去光泽。双翅下垂,呆立不动,跗关节发生肿大,无法稳定站立,喙部、眼睑以及鼻孔周围存在脓性分泌物。部分腹部明显膨大,按压手感柔软。鸡群发生程度不同的下痢,排出黄绿色或者白色稀粪,严重时其中混杂血丝。
  发病后期,病鸡表现出呼吸困难,眼、面部发生程度不同的水肿,眼睛半睁半闭或者完全闭合。少数病鸡胸部皮下也发生水肿,严重时甚至扩散至两腿内侧。有些病鸡的腹部和腿部皮肤呈绿色,部分脚蹼出现肿胀,运动障碍,最终由于严重衰竭,突然倒地,在不断抽搐中死去。
  如果是由于接种疫苗而导致发病,疫情蔓延非常快,短时间就会导致整群暴发,且病鸡往往突然死亡,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腹腔存在清亮的淡黄色腹水,但病程后期为红色腹水;胸肌和肌肉存在出血点或者不规则的出血斑;小肠黏膜发生充血或者出血;肌胃黏膜存在出血斑,且肌胃和腺胃黏膜都发生脱落;肝脏发生肿大,呈土黄色,质地变脆,且表面散布有出血点;胆囊充盈;肺脏存在出血点,气囊增厚且变得混浊;脾脏发生肿大;肾脏也发生肿大,表面存在小出血点;心内、外膜存在出血点,心冠脂肪发生出血,并存在胶胨样浸润;卵黄吸收不良,会变成黄绿色的水样,并散发恶臭味;头、颈部以及脐部皮下存在大量淤血、胶胨样渗出物或者溃烂;颅骨骨膜发生充血和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鸡的肝脏、心脏组织进行触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散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没有荚膜,不存在芽孢。
  4.2 分離培养
  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鸡肝脏、心脏组织分别在肉汤中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均可见肉汤表面形成菌膜,呈淡绿色,而底部变得混浊。
  取肉汤培养物以划线方式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同时在三糖铁培养基上进行穿刺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可见普通琼脂上长出扁平的半透明菌落,呈不规则形状,表面湿润、光滑,且培养基呈淡黄绿色,尤其是存在菌苔处颜色更加明显,再经过几天,菌苔表面会出现金属光泽;三糖铁培养基的斜面和底面都呈红色,斜面上出现棕黑色菌苔,并具有金属光泽。
  4.3 生化反应
  挑取疑似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发现该菌能够使葡萄糖发酵,产酸但不产气,无法分解蔗糖、麦芽糖、乳糖、甘露醇;硫化氢试验、氧化酶试验、硝酸盐还原反应都呈阳性,可使明胶液化,不会生成靛基质。
  4.4 接种试验
  给1日龄雏鸡颈部皮下注射经过24 h培养的肉汤培养物0.2 mL,会在1~2天内全部死亡。剖检病死鸡,可见肝脏发生黄染,存在点状出血,且接种部位皮下发生水肿、出血,出现胶胨样渗出。
  5 防控措施
  5.1 西药治疗
  采用氟苯尼考精制品饮水,按病鸡体重使用20 m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6天。
  采用庆大霉素饮水,每只鸡每天用量为0.4万~0.5万 IU,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鸡症状严重,停止采食,可每只使用2万IU庆大霉素,每天早晚各用药1次,连续使用2~3天,治疗效果较好。
  病鸡在使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倍使用电解多维及复合维生素B进行辅助治疗,使治疗效果更好。
  5.2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该病主要危害雏鸡,因此要确保饲养环境良好。在育雏期前3~10天内,舍温适宜控制在34~35℃,可减少发病;育雏期前10~15天,舍内相对湿度适宜控制在70%,并经常清除舍内垫料、粪便,避免舍内存在大量粉尘;5~10日龄雏鸡,可使用1∶600倍稀释的百毒杀(10%癸甲溴铵)进行带鸡喷雾消毒,注意溶液温度应在35~40℃范围内。
  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空舍后要对鸡舍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清扫、消毒,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每天进行1次消毒,至少连续进行3天。如果鸡场曾经出现过该病,鸡舍可考虑进行2~3次的熏蒸消毒。
  5.3 加强免疫预防
  加强几种重点疫病的免疫接种,主要是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从而避免继发引起该病。鸡群接种时,必须对针具进行严格消毒,常采取煮沸消毒,确保1只鸡使用1个针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4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