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把握学习对象,提高学习成绩。新课程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运用情景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帮助学生拓宽认知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几点心得体会,希望给予从事相关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一点启发。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初中英语 应用
  一、读前构建语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依然会通过形象思维来学习。因此,构建生动形象的语境来讲解词汇,有利于学生记忆。本文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词汇转化为图片、动画等形式,将词义巧妙地与非文本格式相结合,变枯燥为生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environment”内容为例。教师可将阅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读前、在读、读后。读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领学生思考环境主体,如大家认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环境最好?最爱去哪里旅游?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应的图片,如世界环保活动、世界环境保护日相关内容等,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在读阶段,教师应告诫学生将语义与原句相结合,研究内在情感,培养英语思维。例如,课文内涵盖clear、sky、clean等词汇,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句意来区别,进而加深句意。例如,天空很蓝很干净,仿佛像被人清扫一样。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句子,进而将相似单词融入到一句话中,同时配以美景图片,促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实践发现,借助图片创设语境,使词汇、句子和语篇教学融为一体,能极大地唤醒学生主动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二、在阅读文章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猜测单词含义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浏览习惯,而是根据上下文大致猜测,教师应及时解决学生困惑,遇到难度较高的句子应进行点拨,提高教学效率。以“friends”文章为例,此文章重点讲解介绍数名朋友的样貌、性格等特征,因此,映入眼帘的是generous、willing、share、helpful等形容词,而看到这类词汇,学生应当及时代入原文,判断词汇是形容样貌还是性格,并通过后续介绍猜测大致含义。比如,“She is generous to share things with her friends.”这句话能明显得知主角热爱分享,则generous的大致意思为乐于助人、大方等。又如,“A brave young man.”通过听力来引导学生对这类生词产生求知欲,进而猜测大致含义。例如,is 19 years old,he is brave enough to save his classmate from a fire.中文大致含义为小明成功营救深陷火灾的同学,由此可知brave含义应该为“英勇的”。又如,Xiao Ming quickly ran to teacher’s house.He poured water over his shoes to protect himself.前文已讲述小明从火灾中营救同学,从而这句话应该可以猜测小明此行为应该是保护自身安全,最终猜测出protec含义为“保护”。再如,Fire is very.We should be carefulwith it.根据上下文可知火灾是可怕的、危险的,而我们应当时刻注意,由此猜测出dangerous是危险的意思,而careful是小心翼翼的含义。通过上述手段,不仅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学会保护自身技能,而且会在思考过程中慢慢理解词汇含义,最终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设置英文表演节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生性活泼,喜欢展现个人特点。因此,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特征,根据阅读内容创办表演活动,要求学生代表文章内不同人物,针对其动作、语气进行模仿,而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记忆文章段落,同时需要理解文章大意,进而熟悉词汇以及相关搭配。重要的是,表演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融入教学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四、结语
  初中英语教育旨在为学生的未来英语学习道路奠定基础。通过情景教學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以及调动课堂气氛的方式,选择联系生活实际且满足学生兴趣的教材内容,给予学生适当的权利和空间,不再被动接受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表演,运用情景方式加深记忆。上述方式经过实验验证,情景教学非常适合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与词汇教学相融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联国.试论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3,(23) :363.
  [2]孙海婷.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