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中国民族音乐范畴里,民歌演唱传承问题更为重要。民歌艺术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更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艺术形式多样、思想深邃、哲理表达鲜明,加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俗文化的影响,更展现了多元化风格。演唱民歌要了解、熟悉民歌的艺术风格,并从演唱方式上努力做到与歌曲风格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民歌;艺术特征;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民族音乐舞台上,民歌的历史悠久、体裁丰富、表演形式新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从民歌的起源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以形式单一的劳动号子为主要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变迁,民歌也在各民族人民群体中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更具民族特色的歌唱风格。在声乐艺术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挖掘民歌的艺术特征,围绕民歌演唱风格来探析两者的关系。究竟是音乐风格决定演唱风格?还是歌唱者的演唱风格决定音乐风格?如何理解不同民歌的演唱风格?所有这些讨论的焦点,都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民歌的艺术特征,把握民歌的歌唱风格。
  一、民歌的艺术特征
  民歌主要是流传于民间,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歌曲形式。民歌在世代传颂中也经历了筛选、改造、加工、提炼等艺术改编,使之与社会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紧密相连,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重要歌唱内容。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族的民歌形式也多彩多样。如号子、山歌、小调、以及牧歌、秧歌、渔歌、祭祀礼仪歌等。
  (一)地域性
  民歌艺术形式历史久远,各民族各地区因自然环境、社会、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差异性,使其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地域分布上,包括东北民歌、新疆民歌、广东民歌、江南民歌等。在民族划分上,有蒙古族民歌、彝族民歌、壮族民歌、汉族民歌等等。无论是哪种民歌体裁或形式,其在歌唱表演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以新疆民歌为例,新疆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西北,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在民歌歌唱表演中更加强调歌舞性,音乐风格热情奔放。对于川北民歌,独特的“蜀道难”地理位置,使得川北人更具有憨直、朴实、坚韧的性格。川北民歌在艺术形式及歌词内容上,多反映川北人与大自然抗争、积极乐观的心态,语言质朴,率真。对于陕北民歌,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让陕北民歌充满了高亢、苍凉的音乐风格,尤其是在陕北民歌歌词内容上,荡气回肠的艺术特色,流淌于独具意蕴的歌唱形式上。
  (二)时代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从其诞生都被烙上时代印痕,民歌也不例外。在我国的民歌艺术创作与传承发展中,民歌的时代性特征,多反映在民歌的歌唱及歌唱所表达的情感精神里。民歌的创作,并非某一个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民歌所反映的生活实践涉及方方面面,也与地方的语言语调、习俗文化紧密关联。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歌,其所表现的时代性更加鲜明。对于远古时期的民歌,多揭示人与自然的抗争。如“砍竹、续竹、飞土、逐肉”,只有八个字的原始社会民歌,却反映了当时的渔猎生活。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歌,在思想情感与意志表达上具有两种派别,其一是反映被压迫奴隶们的思想;其二是反映奴隶主的意志取向。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歌,逐渐走向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如《孟姜女》就是流传于江苏的民歌,表达了百姓对孟姜女失去丈夫的无限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深深憎恨。再到革命时期的民歌,反映热火朝天的革命情感。近代以来,民歌的振兴进入高潮,在歌唱艺术上也从实用型转向演唱型。如川江号子、旷工号子经过艺术改变,搬上演唱舞台;新民歌的兴起,由专业演唱家演唱,如《茉莉花》《小河淌水》《绣荷包》《瞧情郎》等让民歌艺术更富生命力。
  (三)艺术性
  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进行传唱的同时,也通过民歌塑造了更多的艺术形象。我们说,艺术的本质是反映社会生活,民歌艺术同样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塑造。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水浒传》中“武松”,在民歌艺术中同样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陕北民歌《兰花花》中“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儿,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就数那个兰花花好……”从《兰花花》中所塑造的敢爱敢恨的兰花花,以跌宕起伏的旋律、富有变化的歌唱语言,刻画了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少女形象。但同时,作品中的兰花花,因受买卖婚姻陋俗的迫害,而嫁给老财主。
  二、民歌的演唱风格表现
  在民歌演唱中,有专家提出当前的民歌唱法,多借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这种受外来歌唱技巧的影响,使得中国民歌的歌唱丧失了自身风格。事实上,对我国民歌的歌唱风格,应该关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对唱腔、呼吸、吐字、声与情的运用等进行梳理、对照与分析。如号子在歌唱时追求高亢、有力;田歌在歌唱时讲究婉转悠扬;山歌在歌唱时凸出深远流畅。另外,民歌因其地域文化的影响,还要与所用的语言、方言音调等相结合,来表达民歌的独特性。
  (一)民歌演唱中的唱腔
  在唱腔風格上,一类为民族地方唱腔,如各地的民歌、曲艺、地方戏等声乐作品;另一类为综合风格,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的唱腔特点,充分吸收了其他歌唱技术,使其在歌唱中更具综合性。同时,在歌唱民歌时,润腔也是显著特色。民歌对润腔技巧的运用要求很高,甚至一些润腔技巧复杂,不同民族的民歌在润腔要求上也不同。如藏族民歌在演唱时,多以真声为基础、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嗓音甜润、富有感染力。演唱者需要调整声线,熟练掌握喉音的发声技巧,唱出深情与朴实。对于蒙古族民歌,在发声时富有弹性与连贯性,气息绵延不绝,高亢却不失悠扬。以真声为主,采用腹式呼吸法,熟练掌握“颤音”技巧,体现独特的民族魅力。如蒙古族《赞歌》的歌唱时,还要运用“嗖音”技巧来表现情感。在演唱湖南民歌《洗菜心》时,需要歌唱者灵活运用舌尖“嘟噜音”;在演唱四川民歌《妹儿去讨采》时,歌唱者需要利用腹部的“颤音”来表达民歌的发声特色。同样,在歌唱东北民歌《劳工小调》时,需要歌唱者运用“滑音”,并融入陕北民歌中的“擞音”和“直音”来表现东北民歌的润腔特色。   (二)民歌歌唱中的呼吸
  呼吸是民歌演唱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声的基础。对于民歌歌唱,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和方法,才能提升民歌的歌唱艺术水平。对于呼吸的运用,早在唐代《乐府杂录》中就有记载,这些古代文献中对歌唱呼吸方法的介绍,也为传统民歌歌唱中呼吸的运用提供了指导。总的来看,对于传统民歌,在歌唱时呼吸不能大口吸气,需要演唱者能够灵活的运用气息,来调整呼吸的节奏。如在云南民歌《猜调》、东北民歌《小看戏》等民歌演唱中,吸气要干净、利索,呼吸的调整要匀称、灵活。歌唱者在呼吸方法上,避免吸气过多,因为吸气过多可能会带来呼出气流,反而干扰了歌唱。另外,呼吸不当,也可能导致歌唱者声音干涩,影响发声。
  (三)民歌歌唱中的吐字、咬字
  在民歌歌唱中,不仅要注重对歌唱旋律的把握,还要关注歌词的吐字、咬字方法。民歌的歌词多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些贴近生活的语言,在情感上更亲切,在思想上更易表达。歌唱是民歌的重要部分,也对演唱者提出更高要求。演唱者需要在歌唱中,吐字清晰、咬字准确,要能够向听众传情达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民歌的歌词语言文字关系紧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也与其地方语言的发音、修辞有直接关系。对于江南民歌,其歌词语言的声母发音与闽南民歌、东北民歌、西北民歌都有较大差别,演唱者在进行歌唱时,需要不断了解、熟悉民歌语言的表达习俗,慢慢摸索和总结应用。另外,咬字也是民歌歌唱的重要特征,咬字本身有轻重缓急之分。东北民歌中的《摇篮曲》,在咬字上讲究轻柔,来抒发深切的情感。在哈萨克民歌中,如《玛依拉》歌唱时,需要强劲有力的咬字。河北民歌中的《小白菜》在咬字时,也需要缓慢,增强歌唱的忧郁情感;对于四川民歌《黄杨扁担》,在歌唱时需要咬字轻快。吐字是歌唱中對歌词的发声要准确,需要歌唱者在口腔调控上保持稳定,以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民歌歌唱中“字正腔圆”就是将吐字、咬字的技巧置于重要地位。
  三、结语
  在演唱民歌时,要把握民歌的艺术特征,从民歌风格与演唱风格的统一中来诠释民歌的意义与内涵。比如《龙船调》,如果用美声唱法来演唱,能否表达民歌的风格?所以说,对于民歌的演唱,需要从三方面来达成。一是培养演唱者具备多风格民歌的演唱能力。对于优秀的歌唱者,往往需要经历不断的练习、实践,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同样,在民歌演唱中,也需要歌唱者能够全面了解民歌的演唱风格,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不同的人,其音质、音色具有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风格。因此,要让歌唱者了解不同民歌的风格,学习不同风格的唱腔、发声特点,来更好的顺应不同民歌的歌唱风格,培养歌唱者对不同民歌风格的歌唱能力。二是努力提升歌唱者演唱风格与民歌风格的统一。从发声机理来看,歌唱者的歌唱风格要与民歌的歌曲风格相统一,就需要歌唱者自身来调整气息、咽腔、口腔,使其满足民歌的歌曲风格。三是强调民歌演唱风格与民歌风格的统一。不同的歌唱者,在调整歌唱声音时,对气息量、共鸣腔、声音的支点、真假声的运用有别,都需要歌唱者合理把握民歌风格,来掌握歌唱方法。如在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对气息的调整不能过深,要舒缓,声音位置不能太前,咬字时不能太冲,要凸出轻声细语,表达茉莉花的芬芳。当然,对于《茉莉花》,苏北的演唱风格讲究柔美、婉转;江南的《茉莉花》讲究水灵、热情。对于歌唱者,就需要把握好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与审美特点,处理好民歌歌唱风格与歌曲风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崔哲豪.谈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J].当代音乐, 2017(15):62-65.
  作者简介:胡晓勤(1967—),女,汉族,安徽省池州人,文学学士,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