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青浦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青浦区历年来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及“都市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对全区内很多灌区进行了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但由于受建设时期技术和设备不成熟等原因,部分已建灌区问题逐渐突显,不能满足当前农田水利发展需求,从而给青浦地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关键词:灌区配套现状;设施发展;远期设想
  1  灌区配套现状情况
  2013年以前青浦地区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低,灌区建设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部分灌区仅建设泵站或交通道路,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要求;2014 年及以后对农田水利项目采用系统化建设,建设标准较高基本可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1.1  基本无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的灌区
  由于很多灌区现无农田水利配套建设设施,如练塘镇浦南村、金泽镇雪米村的大多灌区都无基本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现灌区基本采用临时水泵进行灌溉,灌排两用土沟进行灌排水,交通道路多为土路,远不能达到现代化农业的需求。这类灌区急需进行灌溉系统、排水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生产管理设施的建设和配套,保障正常的农业生产种植和经营管理。
  1.2  具有部分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的灌区
  部分灌区由于近年来建设过,但建设标准较低,灌区建设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部分灌区仅建设泵站或交通道路,灌溉系统及排水系统多为土沟,少量已建明沟由于缺乏管理养护,破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要求,需要对这些灌区进行统一考虑建设才能达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求。
  1.3  已按现代化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的灌区
  部分灌区近年来建设过,且建设标准高,灌区建设采用整体方式进行建设,灌区的灌溉系统、排水系统及交通系统都可达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求。
  2  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展对策
  2.1  提升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
  改善、提升项目田间设施占用率不高于8%,新建项目田间设施占用率不高于5%,区域土地占补正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生产道路到达耕作田块,农业生产配套齐全;路网林化,排水生态化,植物无害化;使有年限不低于15年;土地集中流转,发展联合承包体系,实现生产规模化,管理自主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提高。
  2.2  泵站选址及水泵选型需合理科学
  为了符合青浦区江南水乡的景观风貌,泵站外部要求应简单协调、优美大方,灌溉泵站一般应设置在灌区的中心,其选址还应综合考虑水源、交通、用电和管理,占地面积不得大于40㎡。 500 亩以下灌区宜建一座泵站配1 台水泵(350ZLB-3.5B(Q=956m3/h,H=3.6m,P=15kW)),1000 亩以下灌区配泵不宜超过2 台,1000 亩以上灌区配泵不宜超过3 台。小型灌区的泵站不配备用泵。
  2.3  提升渠系工程建设标准
  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81、管道系统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95;渠系分干、支两级,主干管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末端采用灌溉明渠或管道进行输水灌溉。管道采用UPVC实壁管,明渠采用水泥板衬砌明渠,采用梯形断面型式;根据灌区的田块宽度,每隔25米或30米设一灌水口。对于田块较大的灌区可将明渠口宽适当放大;当渠道或排水沟需要穿越河道或等级公路时,可通过设置倒虹吸管予以沟通。根据河道及到道路大小常采用开槽埋管或采用拖拉管两种过穿方式。
  2.4  提升排水及降渍标准
  农村圩区应按照20年一遇标准设计,粮田排水标准取20年一遇最大24h 面雨量按典型雨型2天排至水稻耐淹深度。粮田地下水埋深一般应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土壤、河道水位、地面高程和作物生长、农机耕作的要求,控制在田面0.6~0.8m 以下。排水明沟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明沟及生态沟两种形式。
  2.5  提升灌區交通标准
  田间道路分为干路(或称机耕路)、支路(或称田间道)两级。干路宽度≤4m,支路宽度≤2.5m,路肩宽度一般采用0.3m~0.5m,支路较长时,根据实际需要可设置会车平台。灌区内干路上的桥梁按农桥-Ⅰ级设计;支路上的桥梁按农桥-Ⅱ级设计,桥梁净宽应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干路与支路的道路设计荷载标准应分别与农桥-Ⅰ级、农桥-Ⅱ级相对应。箱涵设计荷载等级为农桥-Ⅱ级,箱涵规模以不小于1/2河道过流能力确定。
  2.6  提升管理设施标准
  根据各灌区的现状情况设置仓库及晒场,仓库及晒场尽量利用原有设施,如有部分设施损坏,可对其进行翻新改造。设立养护管理专项资金,财政专项按法定比例增长,优先用于长效管理,管理养护资金实行镇级报帐制,确保资金到位、专款专用。
  3  现代化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远期设想
  为实现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化及信息化、自动化管理目标,选取部分地块规整、灌区集中、土地全部流转并统一经营、具体良好的条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管理的灌区,建设拟建设成为高标准灌区。在一般型灌区的基础上,设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操作,配套5米宽沥青主干道以符合大型机械生产需求及满足观光农业需求,集中连片打造多个灌区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进行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帮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灌溉系统:新建信息化自动化新型灌溉泵站,全程采用管道进行输水,设干支两级输水管道,将水直接输送至田块,干支两级管网间配自动化分流闸门,末端设玻璃钢等新型放水口,田块按宽35~40米、长100~150米划分,每个田块设置放水口;排水系统:重建斗、农两级排水明沟,实现灌排分离,明沟结构生态型为主,并配农田尾水处理设施,试点建设田林协同、田塘协同等农业面源污染消减系统;交通系统:配套建设干、支两级田间生产道路,主干道采用5.0米宽的沥青道路,支路采用3.0米宽的水泥道路,支路至田间配农机下坡道;自动化系统:一个集灌溉设施自动(远程)控制、农田及水位实时监测、视频监控、数据浏览、田间液位,移动APP互联互通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监控平台。旨在全面整合灌区内的各项设施和资源,实现粮田智能灌溉、水位自动调节、水资源能耗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节约粮田种植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提高管理水平;保障粮田产出质量,从而探索形成规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系,为水利设施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做好示范。自动化灌溉系统由上位操作系统、灌区自动化灌溉系统、APP自动化灌溉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等系统组成;生态化建设:对灌溉泵站取水的河道进行生态化建设或建设“净化塘”,对水源进行有效净化,为农田提供优质、无害的水源,田间配套物理杀虫灯等设施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以建成生态农业区,生产品质好、附加值高的绿色有机农产品。
  4  结束语
  随着水务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建立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推进设施运行维护规范化、标准化。建议探索管养模式,强化人员素质,规范标准养护,强化日常监管,加强设施考核。使农田水利建设达到建管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赤工,胡振虎.中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原因与对策[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1(12).
  [2] 刘辉.浅谈小型农田水利的设施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7).
  [3] 赵竞成.如何把握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重点[J].中国水利,2010-12-12.
  [4]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水务[2014]1126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0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