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是一门整合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信息化教学手法的实施、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写作;信息化教学;微课;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是一门整合课程,是音乐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受众面是全体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课程全面介绍了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技法,包括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本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颁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内容与文件精神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新颖实用,将以往分科教学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四门课程融为一体,体现出作曲理论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以加强学生对音乐整体理解、分析能力,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简单易行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技术性与实用性较强。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须的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具备对于多声部音乐的基本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多声部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手法与复调思维,理解作曲家写作音乐的思路和意图;能够结合其音乐风格特点,对音乐进行结构分析和描述,从而建立起具有结构感的音乐听觉能力,在进行音乐活动时能够有意识地同步进行音乐分析,并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伴奏。
  一、内容整合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为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课程顺应了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適当整合和拓展后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本课程全面介绍了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法,包括和声、曲式、复调以及作品分析等,教学内容新颖、实用。对多声部音乐进行理解、分析,并形成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的多声部音乐的初步写作能力,是每一位称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本课程在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运用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作曲技术理论的重视,并系统掌握其实践技法,有效提升其音乐技能与教学能力。
  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对相关作曲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和声学、复调、曲式、配器法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最终形成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为课程基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为课程主体,音乐史论课程、合唱与指挥、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为拓展的课程群,并形成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群的教学理念且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二、信息化教学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多声部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音乐作品分析能力和音乐作品创编能力,为将来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和毕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按照慕课模式与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把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演奏示范、即兴表演等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形成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听觉化、视觉化、实践化与立体化教学,教师授课富有激情并不乏与学生互动积极自然、教学案例简明易懂,课程逻辑严谨,力图打造一个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音乐课堂,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本课程还专门邀请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进行现场实录视频和采访花絮,加强受众的直观感受,有着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
  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方式、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代表性音乐家及相关作品进行拓展性分析与讲解,在教学结构上做到一纲多点、以点带面;在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深度上进行开掘,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认识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艺术素养。
  在学生观摩网络教学视频的基础上,课程团队充分利用慕课教学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起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讨论模式。在网络讨论的平台上,甚至可以通过发动学生把自己的音乐体验和感悟、课程作业与相关作品(包括PPT、音视频、曲谱等)上传到平台,作为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实现课程理论学习和音乐艺术实践、体验的结合。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抓好三个教学环节:(1)通过有重点的精讲,让学生牢固把握本课程完整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技法原则;(2)指导学生研读经典作品,提供创作研究的范本,在范本的揣摩中领会技法原则和创作程序;(3)有计划地指导采风和创作实践,并提供在线开放的创作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
  三、课程拓展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拓展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拓展、实践拓展与能力拓展:
  (一)理论拓展
  将本课程的内容与音乐史论类课程拓展结合,包括重要的作家作品、音乐创作风格、和声艺术发展史、曲式的演进等专题内容。
  (二)实践拓展
  (1)多声部写作,基础的合唱写作或民歌改编,或简单的器乐多声部改编。
  (2)伴奏拓展,即兴伴奏中很重要的一环,和声编配,并在实践中达到即兴伴奏实践与和声理论内容相互促进的效果。
  (3)中小学音乐内容拓展,将课程的理论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有机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分析和编配中小学教材音乐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这符合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三)能力拓展
  通过微课资源中的专题分析内容,锻炼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思考的能力,观察力与判断力。
  四、课程评价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考试形式上推行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实现过程性评价。考评包括:平时成绩(出勤率、作业情况、平时答题与讨论的表现等)。其中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教学网站作业和移动信息化APP作业等。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情况可酌情加分。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小组作业的分数由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为了检测其他非宣讲的组员,采用随机抽取,答辩其他非宣讲同学的方式进行检查,若明显对作业内容不熟悉,将酌情扣分。期末考试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具有特色的是听觉分析题、多声部写作题和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题。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将音乐的写作手法分析、音乐的创作能力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课程教材建设,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模式与在线课程资源共享,达成新形态教材的编写要求,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分析曲目、课程资源与音像资料,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论认识,系统掌握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与写作技法,并作用于学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除运用教材所提供的范例外,还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曲目的分析,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除了课程教材之外,每年主讲教师新编谱例集作为附加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内容包括:中小学音乐教材选曲、适当难度的中外名曲、声乐钢琴器乐方面的专业曲目选、现代音乐内容等。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将分析内容应用于音乐实践的模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音乐分析的思维方式。通过翻转课堂、小组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反思,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张琦(197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理论,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