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三岔河镇浅水藕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发展浅水藕对云南省曲靖市三岔河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严重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针对生产、销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浅水藕;产业发展;三岔河镇
  中图分类号:S645.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60
  1 三岔河镇浅水藕发展现状
  三岔河镇位于陆良坝子东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 km,东接龙海乡,南连马街镇,西邻华侨农场、中枢镇,北与板桥相连。三岔河镇均地处坝区,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土地肥沃,平均海拔1 830 m,境内沟渠交错纵横,老盘江及其支流杜公河纵贯南北,大小池塘星罗棋布,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平均气温14.7 ℃,1月平均气温7 ℃,7月平均气温20.1 ℃,无霜期年平均约为249 d,年降雨量870 mm,年日照时间2 235.15 h,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气候和区位优勢极有利于浅水藕的生长、生产、加工和运输[1]。
  浅水藕是三岔河镇的地方特色水生蔬菜产业,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品种以本地老品种本地藕为主,由于品种单一,缺乏改良,品种逐渐退化,品质不断下降,商品性不强,市场竞争力弱,农户种植老品种藕主要是自用,少量用于市场销售,效益十分不明显。三岔河浅水藕的大发展是从引进浅水藕种植开始的,浅水藕是1999年三岔河镇天宝村委会从武汉引进的鄂莲系列,由于引进的品种在本地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很受当地种植户的欢迎,当年就获得了成功。浅水藕每667 m2投入成本在1 500元左右,平均667 m2产达1 800 kg,当年藕价平均单价达3.50元左右,667 m2产值6 300元,除去自投工部分每667 m2纯收入达4 800元以上。2008年以来藕价一直在4.0元以上,平均每667 m2纯收入5 700元,是传统稻豆种植效益的3倍。因此,浅水藕种植在三岔河镇得到逐步推广,面积、产量、产值都得到较快发展[2]。
  近年来,浅水藕以其较好的品质逐步取代了传统本地藕,浅水藕产业也逐步成为沿白水塘风景区四周8个村委会、占全镇人口1/3地区农户的支柱产业,并逐步向其他村委会发展。目前,浅水藕在三岔河镇的种植面积约为533 hm2,产值达6 000余万元,除满足当地的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到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及省内外大中城市,浅水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藕具清血、散淤、益胃、安神等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水生蔬菜。近年来,浅水藕因其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种植管理方便、经济效益较好而倍受广大农户青睐,今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三岔河镇的浅水藕种植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生产和销售必将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浅水藕的发展将对整个三岔河的农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
  2 三岔河镇发展浅水藕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浅水藕产业作为一个大的农业产业项目在三岔河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如何突破瓶颈促进产业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思想意识和经济势力滞后阻碍发展
  一部分农户习惯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只是解决温饱问题,稻后为了图省事习惯种俗称“懒庄稼”的蚕豆,不愿调整结构种浅水藕。一部分农户则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缺乏种植投资成本。一部分农户缺乏种植经验,不愿尝试种。一部分农户因担心销路问题,不敢冒险种。
  2.2 生产管理粗放
  本地藕种植的传统观念、传统技术在浅水藕种植中依然存在,部分种植户认为浅水藕跟本地藕一样,容易忽视水位调控、施肥、防虫除草等环节,导致种植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
  2.3 对外地藕品种缺乏了解,盲目引进
  随着浅水藕在三岔河镇的发展,一些人急功近利,对外地新品种藕的生长特性、适应性缺乏了解,盲目引进,引进后没有进行相应的试验试种,就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导致一些品种在本地的不适应性,给产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2.4 种植分散,管理难,科技种植技术难于全面普及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集中连片,当地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浅水藕生产涉及范围广,种植户较多,生产技术难于普及,导致浅水藕生产管理水平低下,没有专业的协会组织引导生产,给农户田间管理和技术辅导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同时,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农业科技知识难于一致,导致农户种植的浅水藕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和品质很难得到保证,严重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5 各自为阵,难于形成品牌效应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种植管理技术及产品市场推广,各自为阵,大产业难于形成大市场,市场销售整体较弱,市场波动大,农户种植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对产业的长期发展较为不利。
  2.6 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带动
  目前,三岔河镇在种植浅水藕的过程中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浅水藕生产多以单家独户种植为主,大规模种植户较少,难于形成绿色、环保、生态规模化种植,产品缺乏深加工,浅水藕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销售,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多以本地人销售为主,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波动大,种植风险高,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积的极性不高。同时,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协会的营销带动作用不强,很难形成品牌效应。
  2.7 缺乏对外地新品种藕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三岔河镇农业科技部门对浅水藕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还不够,对种植规范技术还不熟悉,科技普及力度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
  3 三岔河镇发展浅水藕产业对策   3.1 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种植观念
  当地政府应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种植观念,树立品牌、科技、经济效益意识,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的意识。同时,政府要引导农户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充分认识到只有改变传统农业发展路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群众增收,为农业发展带来一片广阔的天空。
  3.2 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种植基础条件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农田水、电、路三通,实现浅水藕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同时,政府应积极改善种植基础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现集中连片,为统一管理、统一技术辅导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3 建设优质基地,做强浅水藕产业
  镇村两级部门要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密切配合,把浅水藕作为一项重大产业来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引导、示范带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浅水藕产业,真正让浅水藕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一项重大产业。
  3.4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浅水藕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规范农户种植技术体系,真正让农户学知识、懂技术、用科技,促进浅水藕产业在单产和品质方面不断提高。同时,政府应引导浅水藕主要种植区组建各种专业种植技术协会、研究协会、产销协会等浅水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5 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
  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省内外相关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到三岔河镇建立农产品试验、示范种植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并加以扶持。1)让龙头企业对周边农户进行示范带动,了解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发展方向,改变农户传统种植观念,提升农户种植技术水平,扩大种植规模。2)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对浅水藕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以加促产、以产促销,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6 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要积极配合上级农业科技部门,尽快组建和完善浅水藕种植技术标准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对浅水藕生产、加工、销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及检测,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生产优质、安全、高档的无公害、绿色环保的浅水藕农产品,积极参与省内及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努力实现由省内销售为主向国内外扩大销售,进一步扩大浅水藕销售渠道。
  3.7 加大规划建设力度
  1)进一步加强浅水藕种植规划,新规划种植的浅水藕面积,尽量集中在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2)加大规划区建设力度,集中力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使种植区形成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的种植区域。
  3.8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1)加强与省内外重点农业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提高三岔河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人员和村级农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2)进一步完善镇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9 抓典型、搞示范、带农户、提高田间科学管理水平
  1)在种植区的村委会、村民小组选派一批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分片包干、科技承包等形式加强田间科技辅导。2)重点培训、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提高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3)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镇村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样板作用。
  3.10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镇村两级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引导、鼓励、扶持种植大户及私营企业的發展,采用“土地集中、农户加盟”“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承包经营土地,使浅水藕种植基地向能人手中集中,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让浅水藕产业不断上档次、上规模。
  参考文献:
  [1] 董袁,张巧英,刘宣东.浅水藕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7):45.
  [2] 黄吉美,韩嘉义.无公害浅水藕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4(2):32-33.
  [3] 曹碚生,江解增.我国水生蔬菜生产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02(5):1-3.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