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的心理障碍,性意识模糊产生的心理困惑,此外,还有在大学里生活、学习产生的挫折,对就业问题难以选择的难题等等。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探讨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成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基本原则;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05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2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高标准,促使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要理清思路、铆足干劲,正确认识和剖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扰,引导他们正视问题,保持良好心态,切实解决存在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剖析
   (一)生活环境转变造成适应不良
   如小王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在他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家里人什么活都不让他干,什么事情都不让他操心,最后考上北京的大学后,在大学里混日子耗时间,每天都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但总是觉得时间不够充裕,出现焦虑和头痛的症状,最后产生了心理障碍。在生活中,很多中学生为了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里人全力护航,但是随着考入高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部分大学生面对全新的集体和环境,乃至变化极大的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很难在独立与依赖之间取得平衡。
   (二)学习压力过大造成心理负担
   如某大学一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是大家心中的娇子,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才艺才能也全面发展,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不久的一次专业知识摸底测试中成绩不合格,个人自信心即时瓦解,在一个凌晨跳楼自杀。很多大学生带着较强自信心和优越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在高手云集的集体里,突然发觉自己昔日“鹤立鸡群”的优越感消失了,无形中心理上造成了一种的失落感。
   (三)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在部分高校里,特别是理工类高校,部分大学生一方面由于来自农村,各类才能才艺缺乏,不愿参加社团和过多活动;另一方面又急切渴望得到社交和友谊。这对于某些沟通不良和存在人格缺陷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某所理工学院学生小潘来自农村,缺乏运动和音乐方面的技能,和他同宿舍的同学下午去打篮球、晚上去参加社团活动,他因自卑不好意思参加,最后由于个人自傲与自卑心态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脱离班集体和宿舍,个人独来独往,自我封闭。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案例中这个学生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愿意与同学接近。这类问题属于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回避性人格障碍、心理自卑问题。
   (四)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如某大学男生小邱中学时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进入大学后觉得每个学期末认真看看书通过考试,最后混个毕业证就好,没必要很认真去学习,他甚至到处和同学灌输“大学没什么意思”的思想。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各种事物的誘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习惯,失去了中学时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在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阴暗的一面,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面前感觉到困惑。
   (五)情感生活受挫造成心灵苦闷
   当前的很多高校校园,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代大学生由于适逢青春期,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纷纷加入“恋爱一族”,但是由于缺乏对爱或被爱的深入理解,部分大学生会遭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整,陷入情感之中难以自拔,轻者感觉失去整个世界,心情低落、影响学习生活,重者则会导致精神失常、自我了断生命等严重后果。
   (六)求职择业矛盾造成就业困惑
   求职与就业走向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常见问题。在他们进入社会时,他们常常感到很多就业方面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准备等等,或多或少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困惑。
   二、开展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教育工作者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行教育性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参考国内外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信念教育相结合,促使心理素质、思想意识和道德信念的培养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注重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高校的所有大学生,学校的所有教育特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组织、实施均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落实全体性原则,所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特别和个性需求,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平等待遇、创造条件,并尽可能多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所有活动。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指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时刻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落实差异性原则,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措施和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等,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做好个例研究、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有效性。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所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应体现学生的主观地位,在学生的踊跃参与下,整合高校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落实主体性原则,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实生活和存在问题,实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知自觉和自我提升,期间教育工作者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或替代学生解决自身存在问题。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教育工作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以预防和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片面性和单一性。落实主体性原则,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观点,对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应从整体性、多方面的角度开展,根据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因素结合起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辅导应采用全面综合的模式,而不仅限于某种方法和措施。
   (六)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指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对话谈心内容进行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应受到社会和学校的保障。落实保密性原则,求助学生的全部资料信息绝对不能作为社交聊天的内容;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训练或者模拟练习的情况下,除了学生的个人私密资料包括身份信息能得以充分隐藏之外,个案信息和资料也不应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讲课或者谈话中;教育工作者制作的个人记录不能作为公开记录,不应随便让别人查阅,更不能将记录档案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重视心理知识学习,预防心理问题和疾病
   要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清楚和掌握自身心理特点和个体变化规律,学会调整心态和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习控制好个人情绪,促使强化个体心理素质。如在高校开设《基本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正确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矛盾,缩短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期,加快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个体人格成熟,全面提升个体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重视心理咨询辅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高效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是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预防为主。高校管理者应该要关注重视这项工作,机构、编制、经费和场所要保障到位。提高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水平,对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工作的兼职人员要补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技巧和方法。此外,除了开展心理障碍性辅导外,心理咨询辅导人员还应该主动开展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教育宣传栏,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社会环境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的特定空间发生或者出现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和,包括硬件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心理文化。硬件文化指高校的环境和建筑设施,仪器设备和教育场所设置等;制度文化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等。硬件文化和制度文化能互相作用,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发挥个性特点,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活动文化是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如读书会、专题讲座、辩论赛、名师报告会、运动会、社团节和书画展等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向上和乐观愉悦的心态。心理文化是反映高校特色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总和,体现了高校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底蕴,将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四)重视思想引导教育,增强心理教育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在规律和必然联系,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改善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各自不同侧重点,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对那些由于个体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一起产生的困扰和矛盾,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心理康复手段消除心理障碍。此外,结合思想教育引导,克服心理问题和偏见偏激,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有利结合起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五)重视课堂教学渗透,拓展心理教育渠道
   课堂是高校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从教材内容看,每个科目内容都是心理健康鉴于的良好素材,如文科课程陶冶学生情操,理科课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美术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课外体育课程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等等。在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渗透有关的课程专业知识,促使学生深入感受到真善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在个体人格上也会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关心子女心理健康
  由于家长与学生之间固有的血缘关系,情感和道德的内在联系,所以家庭教育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这也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力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同时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但是由于认知的片面性,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甚至采取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当父母发现子女心理存在缺陷或者障碍时,应该要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适应环境,关心社会和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养成乐观愉悦、进取向上的精神。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认真深入地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做法,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途径[J].西江月,2012(28).
   [2]刘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党莉.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J].教育艺术,2008(7).
  [4]吴汶芪,李君.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分析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2).
  [5]段鑫星,赵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8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