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引领 推动军工核心能力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是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和保障武器装备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军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牵引国防科技工业能力调整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十八大提出,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进一步优化投资建设模式,创新投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创新驱动战略;军工核心能力;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5913/j .cnki.kjycx.2019.09.033
  1 当前面临的形势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提高军工有效供给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建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指导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主要原则,优化投资建设模式,瞄准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2 军工核心能力现状
  “十三五”以来,国防科技工业迅速发展,科研生产体系基本完备,军工能力建设模式实现了从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的转变,设计研发、试验验证、制造集成、基础技术、军民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设计研发能力跨代提升。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牵引,依托型号研保、专项工程、研发平台等项目建设,设计研发能力已基本实现武器装备系统级的多学科协同、多专业并行、设计与虚拟验证为一体的数字化协同设计体系,实现了基于产品三维设计模型的工艺设计、工装设计、产品制造、检验检测和总装集成,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制生产周期。
  试验验证能力大幅提升。围绕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内外场试验验证条件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提高,填补了一批试验验证设施的能力空白,统筹建设形成大型的试验场群,推进了武器装备由三代向四代升级。
  制造集成能力显著增强。基于先进制造设备的一批生产线建成,柔性制造、精确制造、总段建造等先进生产模式得到应用。以信息化为主导,数字化工艺管理系统使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制造集成能力显著加强。
  基础技术研究持续加强。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薄弱问题,统筹型号共性需求,加强了前沿性能力建设,部分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问题得到了解决,部分技术成果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军民融合建设成效显著。引入社会投资、企业投资共同参与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支撑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核能和高技术船舶等继续做大做强,促进军用与民用产业融合不断加深,开放发展格局进一步显现。
  几十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发展体系以研发设计为主,按照武器装备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思路,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自主创新不多,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基础相对薄弱,导致装备测仿、跟踪发展,特别是在动力、工艺与高端制造装备、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形成瓶颈[1]。
  3 军工核心能力在研究方面的不足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环境更加严峻。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新军事战略方针和军队“能打仗,打胜仗”对武器装备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军工企事业单位研发、制造、配套、试验测试等核心能力水平需持续、系统性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建设作为保障武器装备发展和提升国防科学技术能力的物质基础,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虽然以往的军工能力建设模式对支持型号任务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国防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方面显现出支撑不足,对军工企事业单位此方面的核心能力建设投资力度也十分有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核心能力建设仍依托重点型号建设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引导下,国家对技术创新投资力度有所提升,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重点科研单位统筹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的支持,对型号共性需求、瓶颈能力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资,在投资政策方面保证了重点型号研保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统筹建设与平台性建设的项目,逐步使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完成了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的转变。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投资模式仍依托重点武器装备型号,资金投入必须在型号任务方案明确或者型号立项批复的前提下进行。由于国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的政策转变还没有发生彻底转变,使得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水平总体上难以满足各领域在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方面的需求,虽然能够保障实施国家赋予的科研任务,但其中的自主创新技术很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基础薄弱的问题。
  3.2 不能适应迅猛的科技发展形势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十三五”以来,依靠一系列的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军工科研生产体系,行业分工明确,界限清晰。但是,国家主管部门使用“军调”这一手段从科研能力和生产能力两方面对国防科技系统内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和技术领域核准,使得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立项要以“军调”核定的方向为指导意见进行“选择性”资金投入[2]。由于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受“军调”政策的限制,非“军调”核定的研究领域无法获得国家建设资金的支持,于是在新时期下对于国防基础性支撑和前瞻性引领作用的技术群的攻克难题,传统的核心能力建设模式显现出支撑力不足的弊端。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加快由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核心能力建设要由“保成功”转为“促发展”并同步兼顾技术发展的需要,改变原有的核心能力建设管理模式,建立满足新一代自主创新武器装备发展需要的“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4 完善建议
  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紧抓武器装备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做好核心能力建设的规划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军事安全要求我军作战能力由防御型向应对多种威胁、执行多样化任务转变,维护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需求更加突显,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新型武器装备需要尽快研制生产并装备部队。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的学科和交叉技术领域不断涌现,重大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涌现,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和国防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坚持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的结合,坚持“设计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的理念,加强对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深入研究,加大顶层设计和能力统筹,切实突出核心能力。持续加强以夯实国防技术基础为导向的核心能力建设,形成基础能力先行、与型号保障能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做好技术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和衔接,准确定位,对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和前瞻性引领作用的技术群进行分层分级梳理,研究对策,形成层层递进的研究架构,针对技术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引领作用突出的国防科技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国防特色学科等创新平台,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进行超前部署,形成对不同类型和阶段重要工作的协同支持格局。
  围绕国防核心能力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使用效益,完善后评价机制,形成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布局。国防核心能力建设深度结合技术发展需求,改变了以往提升型号研制保障能力、批生产能力的投资模式,应注意吸取建成的设备设施在型号产品研制任务完成之后便被长期闲置的教训,要统筹处理好近期需求与长远发展、存量资源与增量投入等关系,发挥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综合效能的驱动作用,倒促型号设计模式和科研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助力新一代自主创新装备发展。
  5 结束语
  “十三五”以來,围绕新军事战略方针和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作战要求,军队在领导体制、作战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要求日益迫切,国防科工局提出了推动军工能力建设模式从任务能力结合型向体系效能型转变的新型建设思路。国防核心能力建设必须认识到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找到新投资模式下的发展路线,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凝聚军用和民用两种优势资源,提升军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一代武器装备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l]方忆平.加强国防基础技术研究,提高军工技术原始创新能力[J].国防科技工业,2016 (6): 19.
  [2]师哲,冯凯,安刚,等.军工固定资产投资与技术创新初探[J].研究与探讨,2014( 12):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