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造性教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机械教学改革与创新,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机械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机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造性教法的意义,探讨了创造性教法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法 中职 机械教学
  在中等职业学校制造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机械教学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中职生就业后,无法胜任工作。然而,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将社会发展有机地融入教学工作中,也可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人才。
  一、创造性教法的意义
  从字面上讲,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以不同于通常思维方式的方式看待问题,主要是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要的对象,教师只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并为自己思考。这种强调学生的方法是创造性教学的意义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教学是机械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传统课程上,学生只需要记住和理解这种方法。现今,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于学生就业的需求,局限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思考问题,学生思维停留在固板上。虽然,学生按照书本上描述的知识学习,坚信书本中的知识是正确的是一件好事,但社会发展并不按照书本所演示一般发展。因此,教师本身要抛弃这种理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于现实,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造性教法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创造性教法思想的建立
  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教育中运用创新教学法,可以实现两种教学方法的角色互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助手。因此,应该在教师团队中建立创造性教法的思想。首先,教师应了解自己的指导地位,自觉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许多机械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以便在机器出现故障时能迅速发现问题。最后,运用幽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更新中职机械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学的重点通常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不根据学生的基础不断地输送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困扰,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习这门课程,从而放弃。其实,优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基于这种条件,可以应用创新教学法,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明确自身的指导和组织地位;最后,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要和兴趣,积极开展班前预习和班后巩固的新教育培训模式。他们不仅要注意知识的解释,还要注意新的、先进的学习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影响。例如,将比较教学法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通过直观、形象地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机械,使学生对不同的机械有更深的了解。例如,将机械设备的外观、操作技能和性能与表格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设备的异同,便于记忆。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学生还可以了解各知识点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学习习惯,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精神。又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中等职业学校配备多媒体并不少见,但多媒体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并不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集声音、图像、图片、文本于一体,具有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多媒体与教科书结合使用,使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机械设备的操作过程以及机械设备的特点和性能,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到机械设备的作用和应用。
  4.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手段
  在过去的机械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机械设备和教材,而现代的教学方法很少使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相应加快,新型机械设备不断出现在市场上。中等职业院校经济实力有限,无法购置新型机械设备。因此,為了满足教学需要,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机械教学,让学生识别新的机械设备。
  三、结语
  在中等职业院校运用创新教学法,可以从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我们可以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构建创造性的机械教学。创造性教学法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邵晓娜.创造性教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4) :112.
  [2]崔素静.创造性教学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5) :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