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舟曲原生态歌舞及服饰文化对小学生的审美熏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原生态歌舞乃一切舞蹈艺术之源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各个地区、各民族的原生态歌舞均取材于本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斗争生活之中,是生产实践不断进行创造或演化而来的,不但显示了当地乡土风尚及文化习俗,而且还展示了当地人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概括来讲,原生态舞蹈经过提炼、加工、吸取,融入新的现代元素,然后才能呈现在艺术舞台上。众所周知,原生态歌舞的传承不仅要通过口耳相授,代代传承,更需要通过大自然更多的原生态第一手素材,通过藏族人民的勇敢、团结、协作、热爱生活等人格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形成藏族人民乐观、进取、创新、善良的民族人文特点,世世代代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影响力。
  【关键词】舟曲;原生态歌舞;小学生;审美熏陶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舟曲县以前的名称为“西固”,后来与迭部合并而称之为龙迭县,属卓尼土司管辖。1962年改名为舟曲县,藏语意为“白龙江”,源头在碌曲县郎木寺附近,在其源头的山洞盘卧两条白色石龙而得县名。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了舞蹈,显然舞蹈是同人类一样的古老与悠久,一个叫做科林伍德的英国哲学家也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舟曲县乃典型的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同时又是森林葳蕤、高山峡谷地带,横空出世的白龙江从县境内自西向东横穿而过。这里由于气候适宜而享有“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美称。县城主流人口以汉族为主,大多数藏族居住在舟曲山前片区和山后片区以及上河片区,即从地形角度来看,大多数藏族人居住在半山腰或深山森林地区,生产方式主要以主要以农耕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由于处于偏远山区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这些自然环境的客观因素导致这里的藏族处于主流藏文化的边缘地带。
  一、舟曲原生态舞蹈的区位分布
  舟曲藏族原生态歌舞的典型代表是多地舞,主要流行在舟曲县境内“一江两河”的各个藏族村寨。从地缘学说来看,舟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坐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是藏族主流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高度交融的腹心地带;而从历史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舟曲县既是唐蕃边境的主流地带,又是藏羌走廊文化的过渡地带,是吐蕃文化传入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通道,成为甘肃省与西南地区实现跨区域文化交流的主要文化驿站。
  二、原生态多地舞的概念
  从语言研学角度来看,“朵迪”乃“哆嘚”这一相声词的音变而来,根据其起源来说,“朵迪”的最初汉语音译为“哆嘚”较为贴切。国内语言学界对多地进行语言学角度上的解读,并认为“朵”乃舟曲藏语里的“故事”之意,相当于藏语名词“丹木”,乃言语之意;“迪”是“汇总”或“汇聚”之意;还有从地缘学说来对其命名的,即从其形成的地域特点命名。譬如,“朵迪”翻译为“多迪”更有意思,“多”是指“安多地区”,“迪”则为舞蹈之意,综合起来是指“安多舞蹈”。在舟曲县拱坝流域,根据其舞蹈的动作特点而将多地舞命名为“突谷”,根据语言学角度来讲,“突”藏语意为“连接”“手挽手”等意,“谷”的藏语意思,则为舞蹈之意。
  多地舞是舟曲藏族原生态舞蹈的活化石,尤其舟曲博峪河流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到初六,是舟曲县博峪乡藏族同胞一年一度的节日——采花节。由于历史形成的各种原因,这里的群众在衣食住行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和其他地区的藏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富有名族特色的采花节,大致有三个部分构成,除“抢水”活动,“采花”和“祝福”两项活动都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歌舞内容。“采花”是整个节日的重要部分。当“抢水”完毕后,各家父母都要把自己的女兒尽善尽美地打扮起来,给她们头顶系上叠成多层的四方青色新头帕,由一条三指宽的彩色锦带箍着;宽袖子的花衣裙,套穿了一件又一件,有穿到七层之多的,每一层都露了一些;胸前再挂上直径有七、八寸的嵌有玛瑙的银盘;耳朵上也吊上精致的银耳坠:满头小辫与草地藏民相类似,但又以牦牛线续之,垂至腰际再绾成结,使其成一个粗大的“羊尾巴”。她们的衣是对襟大敞胸,长不过膝,袖不及肘,内戴一副由红珊瑚串成的抹胸;小腹扎一条血红的三角兜。穿着红绿裤的膝盖下面,是洁白的“缠子”(绑腿),脚蹬绣花鞋。博峪男子的服装则与四川岷山中诸羌及康定鱼通部相类:大包头,着长衫和山羊皮背心,大裹腿,身背弓箭,手持猎枪,腰挎夹板刀,好不雄健英武。节日期间的姑娘们,一个个变得像花朵一样美丽。
  尤其是藏族妇女在服饰方面对色彩的运用十分大胆,五彩的哈达菩萨的眼装,蓝色表示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江河,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宗教含义渐渐淡化,而审美成分越来越来浓厚。
  节日的夜晚,整个山寨的人们又聚集在打麦场上,燃起数堆熊熊篝火。男人们喝着酒聊天,观看着妇女们高歌欢舞,妇女们手拉手排成一圈圈、一对对,围着篝火,迈着欢快的多迪舞步,兴高采烈地舞呀、唱呀……
  节日的博峪山寨,变成了一片鲜花和欢舞、狂舞的海洋。
  三、原生态歌舞、服饰对小学生美育的影响
  舟曲原生态歌舞除博峪河流域外,以白龙江流域的歌舞服饰也十分有名。多地舞是在丰收和逢年过节的时候上演,大年初三,朵迪舞正式上演。当天演员们身着原始、朴素朵迪服装尽情地表演多地舞以助雅兴,男子队伍在前排,女子队伍紧紧跟随。男子队伍身着蓝袍,外套褐色之羊皮坎肩,脚穿长靴;女子队伍的每个成员头缠着黑布帕子,对襟长衫,外套彩色坎肩,胸佩藏式银盘,素雅大方,且美轮美奂。孩子们从小在这样的场景熏陶下,也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尤其学校举行文艺汇演,常常是藏族学生跳起藏舞,唱起藏歌,让节日具有民族地方特色。
  每到逢年过节或者县上举行隆重的活动,无论老人小孩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起多地舞、罗罗舞,增加了节日的隆重、热闹氛围。   多彩的民族服饰、欢腾的舞蹈这样一代代影响着舟曲的父老乡情。由于藏族服饰的色彩搭配醒目,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追求,更是创造美的追求,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折射着藏族人们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透射着刚毅、豁达的人文精神。服饰配优美的乐曲与洒脱、奔放的舞姿,因此,藏区遍地即是,有山有水有地就可翩翩起舞,与所处自然融为一体,将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藏服饰与舞蹈对藏区小学生独厚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受到美的熏陶,从小就能感受美、体现美、创造美,使其健康地成长。
  四、民间舞蹈、服饰对小学生人格魅力的提升
  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审美与娱乐色彩日渐浓重,舞蹈日益走向世俗化、娱人化和艺术化。因此,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并不是纯粹的、原始的原生态舞蹈,它只是民族舞的雏形,是舞蹈编导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学习采风中挖掘出当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又经过加工、提炼、美化、和二度创作后形成的现在的成品民族舞。当原生态舞蹈与现代艺术(舞美、服装、道具、音乐等)相结合后,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族民间舞蹈。尤其藏族舞蹈起源于宗教活动,后来由于游牧业发展到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用舞蹈的肢体动作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表达人们奔放、热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又以美妙的音乐将藏人的勇敢、团结、协作、热爱生活、勤劳等人格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形成藏族人民乐观、进取、创新、善良的民族人文特点,世世代代影响着,并继续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支奇葩,从而与其他民族一道汇成中华民族广博的人文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
  没有哪个民族能那么真切地与大自然贴近地感受生活、再现生活、创造生活。只有藏族服饰、藏族舞蹈,这不能不说藏族生活方式独创了藏舞蹈,藏舞蹈丰富了藏文化,因而推动着藏族人格的完善。
  由此看来,藏族舞蹈以及藏舞蹈服饰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性格的见证,不仅影响着藏族人民,更影响着家乡小学生勤奋、团结、互助、爱心、合作的品格,即人格的形成,创造了一个育人的大环境。所以说,民族舞蹈、服饰在小学生人格的提升方面,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影响。
  五、继续传承和发扬舟曲原生态民族舞蹈、服饰
  舟曲的原生态歌舞、服饰是中国文化源源流长的精简版,因为它的存在,它的人文情怀、家园观念、天人和谐等文化元素,换发着勃勃生机,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更加博大精深,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民族团结的需要,更是小学生健康成长、人格完善的需要。
  综上所述,舟曲两河一江的特殊地貌,形成了舟曲藏族文化。而藏族文化又以优美服饰为支撑。藏舞蹈的形成体现人们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用执着的追求、勤劳和勇敢去创造,用团结和友爱协作完成,遵从生态文化规律,演绎出一代代藏族生活的奋斗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藏族人民。如今进入新时代,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藏族服饰与舞蹈更加散发芬芳的文化,熏陶着小学生不断成长、进步,与时代同行,与文化的发展同步,从而有效地将藏文化发扬光大。
  如今,民族舞蹈要创新发展,就要大胆扬弃和借鉴,但不能随意地借鉴外来的东西;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体现出民族舞蹈和其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的真善美。让我们期待这种舞蹈存在于时间的同时也存在于空间,并同时存在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与人类的记忆中!
  参考文献
  [1]张英金,舒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庞朴.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3]王明柯.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刘蕙孙.中国文化史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5]刘伟.藏羌锅庄的社会功能及其现代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6]南文渊.藏族生态文化的继承与藏区生态文明建设[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4).
  [7]桑杰端智.藏传佛教生态保护思想与实践[J].青海社会科学,2001(1).
  [8]邹卫东.舟曲史话[M].蘭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