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循着历史的足迹,踏上音乐交流的“高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8年10月20-21日,由哈尔滨音乐学院主办并承办的“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哈尔滨音乐学院隆重召开。与会代表有来自俄罗斯各音乐学院的院长和学者,全国普通高等音乐院校音乐系、专业音乐院校的专家学者,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传统民族音乐家、表演家和20世纪中后期留俄音乐家等各领域代表出席,共有约60位代表做了发言报告。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中俄音乐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俄跨界族群的音乐研究、俄侨音乐家在中国、俄侨音乐教育、中俄钢琴、手风琴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下中俄音乐文化产业融合等议题展开。
  【关键词】音乐;中国近现代;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大会内容述评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四大板块:中俄音乐交流的历史叙事与当代实践,中俄跨界族群音乐的田野实录与理论思考,中俄音乐创作、表演、美学的学体分析与互动研究,“一带一路”语境下中俄音乐文化产业的合作实绩与发展前瞻。
  20日上午的第一板块,由左贞观、郑锦扬、彭程、杨红、周耘、李诗原以及俄罗斯的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左贞观是当代著名的俄籍华裔音乐家、作曲家,俄罗斯爱乐乐团团长,在20世纪末、21世纪时期为中俄音乐交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主题报告《中国音乐文化传播海外的某些问题》中,肯定了中俄音乐交流的发展成果。左贞观先生不仅将俄罗斯的交响乐团和歌剧团带到中国来演出,并且也在俄罗斯传播中国的音乐文化。他指出,中俄音乐交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围绕中国品牌、作品的内容内涵、官方的支持和宣传、高水平创新的艺术、国家间的意识形态等问题,具体列举了中国团体去俄罗斯演出《红色娘子军》、京剧的传播和梅兰芳去苏联演出等例子,积极探求如何更好地使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这更是新时期音乐工作者需要学习研究的实践问题,激发了与会代表的深入思考。
  在第二板块中,哈巴罗夫斯克艺术学会会长奥德佳尔·柳波芙亚历山大罗芙娜在《俄罗斯远东土著民族与中国相关民族的音乐交流》报告中,论述了如何推广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开展文艺活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的赫哲族和俄罗斯的那乃族不论在语言文化特性还是音乐上相似度都达到80%以上,成为跨境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亲自将本民族的歌舞光盘赠与了哈尔滨音乐学院,成为两国文明友好的象征。中国音乐学院的杨红教授在报告《游牧文明与新秩序:中俄跨界族群音乐的传承与流变》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针对中俄近几年跨界民族音乐的田野实践,得出中俄跨界族群音乐分析理论上的认知和实践上的感悟。报告从内容上分为三个方面:流域文明、丝路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新秩序。中俄跨界族群同源而生,族群音乐具有多样的关联和差异,共同构成了族群音乐的整体,研究中俄跨界族群的音乐,应秉持开放包容、平等对话、合作共谋等态度,直面田野挑战与理论反思。
  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教育家斯鲁茨卡娅·拉丽莎叶甫多吉莫芙娜在报告《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中,系统介绍了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系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俄罗斯的校园,成为优秀的毕业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诗原教授在报告《中国工农红军对苏联红军歌曲的利用》中,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苏联十月革命前后的革命歌曲对中国工农红军歌曲的影响,并围绕这些歌曲为什么会到中国来、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在传播中为何会“变形走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历史传播作出了回答。
  20日下午,第二板块内容主要围绕中俄两国的同源跨界民族——鄂温克-埃文克、鞑靼、那乃、布里亚特等民族跨界而居,从田野生活走进了学术会场,为与会嘉宾展示了真实有趣的生活画面,也为更多的学者研究跨界族群这一课题提供了新鲜的材料和灵感。长期从事鄂温克民族研究的丽娜女士在报告《中俄鄂温克族(埃文克)传统音乐比较研究》中,介绍了鄂温克族使鹿部与埃文克人在传统歌舞、民歌、说唱上的比较,图文并茂地为我们展示了民族真实的生活状态。针对鄂温克族传统音乐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我们能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今后中俄两国的跨界民族音乐研究需要更深入的交流和考察。
  20日晚,哈尔滨音乐学院在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中俄音乐交流主题音乐会,有中俄管弦乐演出的贝多芬作品,还有鞑靼民歌、鄂伦春民歌、那乃传统歌舞、布里亚特民歌、埃文克传统歌舞、中国器乐曲等六项中俄跨界民族音乐展演。
  21日上午,在第三板块中,大会分为两个分会场。第一分会场中围绕中俄音乐的各方面展开讨论,包括第二板块中的跨界民族的继续研究和和现状调查、俄罗斯钢琴音乐教育与演奏艺术、东正教会礼仪音乐的转型、手风琴音乐以及俄国社会学对中国的影响。音乐的交流,是音乐语言和精神灵魂上的碰撞,当然可以求同存异,彼此交融。武汉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史濮瑜《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究竟有多美?——试析想象中的俄罗斯手风琴音乐共同体》的报告是源于对自己经验的一种反思。他围绕共同体或一种音乐文化状态是由历史建构、社会维持和个人创造与体验所组成而展开,又从传入途径、筹办学校、手风琴作为战争时期-、革命时期、和平年代的器物、音乐产品唱片进行介绍,最后為我们播放了一段他在台湾用手风琴与乐队合奏的音乐会演出视频。随着世界音乐浪潮的吹起,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明白手风琴作为一种民族乐器,作为一种俄罗斯音乐文化的符号,它所指的范围也得到强化与固化,所带来的结果仍是对这一音乐想象共同体的维持。
  在第二分会场中,代表们共同讨论了包括俄侨音乐家在中国所作出的贡献、俄国交响乐以及室内乐对中国的影响传播、乐谱和乐器商店的历史,在作曲技术、音乐表演、音乐美学等问题上深入交换了意见。哈尔滨交响乐团顾问、中国教育学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顾问方智诺教授在报告《俄罗斯的交响音乐在哈尔滨》中,回顾了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历史与成就。哈尔滨很早就开始了与俄罗斯交响音乐方面的交流:1991年,刘克纪执棒俄罗斯滨海广电交响乐团演奏了包括《梁祝》在内的我国多部交响音乐的经典曲目;2017-2018年冬季演出季上,30场交响音乐会中有15场都是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可见,俄罗斯交响音乐在哈尔滨地域传播的频率之高,所受欢迎程度之深。国家一级指挥、原哈尔滨歌剧院院长刘克纪先生在报告《被遗忘的歌声,忆哈尔滨俄侨音乐家》中,回忆了许多俄侨音乐家在哈尔滨的故事。在他的报告中,搜集了很多歌唱家的唱片,留下了宝贵的回忆资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个年代的音乐家创作的作品。   21日下午,主要论述了第三板块和第四板块的内容。第三板块主要包括中俄歌曲的交流成果、苏联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比较教育视野下的中俄音乐教育略谈、俄侨的音乐教育以及在哈尔滨的演出情况和活动初探、中俄音乐交流的不平衡性及对策分析和对左贞观先生的致敬等;第四板块主要围绕中俄音乐文化的产业合作。中俄友协的全国理事徐世铭先生在《歌声互动,民心相融——近年哈尔滨中俄歌曲交流成果及展望》报告中,展示了大量的中俄歌曲发行本以及唱片、演出的节目单和宣传资料。他指出,中俄音乐交流还存在瓶颈,如语言翻译、音樂歌曲的交换方面,并进一步就哈尔滨对俄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音乐支撑的优势,探讨如何取得以艺术互鉴、歌曲传播互动为代表的中俄人文交流的新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第四板块中,哈尔滨音乐学院的马卫星教授就《“一带一路”语境下中俄音乐文化产业的合作实绩与发展前瞻》做了主题报告。从“一带一路”语境下中俄音乐文化产业概况、中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优势特色、“一带一路”语境下中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应当在政府间加大文化交流合作力度,鼓励两国之间文化旅游、访学、考察等系列活动,文化企业应找准定位,传播精髓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注重培养国际音乐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未来,将继续紧紧把握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快构建全方位文化产业开放新格局。
  大会闭幕式上,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陶亚兵教授对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哈尔滨音乐学院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使中俄音乐文化交流朝着更好的方向继续深入、持续的开展,期待各专家学者可以继续进行研究学习,做推动中俄音乐文化的贡献者,期待下次中俄音乐交流国际研讨会再次召开。
  二、大会总结
  中俄两国一直以来都是休戚相关、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国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质,中华文化是东方文明的典范,而俄罗斯无论其整个国家还是其文化都始终存在着属于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争议,正是这样的争议,让俄罗斯文化在标榜西方的同时永远与东方文化紧密相连。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下,中俄更是成为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中俄文化存在无法割裂的交集,两国音乐文化的交流更是从未中断。为了巩固中俄音乐文化成果,密切两国音乐家之间的联系与学术合作,可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人类共同体的伟大愿景,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十分必要。“2018·哈尔滨第三届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重要内容,树立了哈尔滨音乐学院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学术品牌。哈尔滨作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的“敲门砖”,既有哈尔滨这座城市特定的历史渊源、珍贵厚重的文化底蕴、朝气蓬勃的发展活力,也是俄罗斯音乐作品本身内含的极高艺术成就所致,展示高端经典的艺术魅力\唤醒时代传承的难忘记忆\谱写友好交流的心灵之约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我们中俄两国、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传承历史、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共赢之计。中国更要紧跟时代潮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以“一带一路”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与文化力量,坚持友谊互信的理念,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将中国风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臧婷.交流、碰撞与融合——“2018·哈尔滨第三届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人民音乐,2019(3).
  作者简介:焦健(1995—),女,汉族,山西,首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