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麦叶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类病害,随着栽培管理条件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该病在各主产麦区危害日趋严重。通过从小麦叶枯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给合本县病害发生的调查和防治试验以及开展防治所取得的效果,提出了相应防控建议和措施供参考使用。
  [关键词]小麦叶枯病;危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病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属半知菌真菌类,由多种菌原引起。目前小麦叶枯病主要有,黄斑叶枯病、雪霉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根腐叶枯病、壳针孢叶枯病、和葡萄叶枯病。一般于4月上旬小麦孕穗期开始发病,扬花灌浆期盛发,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尤其严重,小麦受害后籽粒皱缩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5%,重者可达30%~50%。随着栽培管理条件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该病在各主产麦区危害日趋严重,对当地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2014年我县个别小麦品种叶枯病发生较为严重,为此我们对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1 小麦叶枯病危害症状
  小麦叶枯病发病期主要在小麦拔节期至抽穗灌浆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2~3mm卵圆形浅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块病斑,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有时病斑呈黄色并连成条纹状,叶脉为黄绿色,严重时黄叶部分呈水渍状长条并左右扩散,使叶片变成枯白色,一般先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病斑不太明显,比叶片病斑小。
  2 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
  2.1 病菌发生规律
  病菌在小麦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丝体在病重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在春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小麦病残体和种子带菌是病害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种子上病菌的有无和多少是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主要因素。
  2.2 外界环境及气候因素
  低温多湿条件下有利于此病害的发生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上旬降雨量的多少对病害发生流行影响很大,一般平均温度达15℃以上时,遇连阴雨,最有利于小麦叶枯病的流行,且危害较重。品种间对叶枯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病田连作、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结构差、氮肥施用过量等均利于该病害的发生。
  3 小麦叶枯病在我县发生危害情况
  2014年我县小麦种植面积3.87万hm2,主栽品种有中麦895、小偃22、晋麦47、陕麦139、长旱58、周麦系列等,种植区域分布在中南部灌区和北部旱塬。近年在我县小麦叶枯病发生面积666.67多hm2,主要以黄斑叶枯病发生危害较普遍,其次是雪霉叶枯病。2013年我县冬季持续干旱,2014年3~4月份下旬连续阴雨,造成气温偏低且不稳定等异常气候,受此影响小麦叶枯病在个别周麦品种间发生尤为严重。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南部灌区,据2014年4月24日在我县灵源镇佛留村、城关镇齐母村、阳洪镇大杨镇等地调查,此时正值当地小麦杨花灌浆初期,部分田块始见小麦叶枯病危害初期症状,病田率0.9%、发病田块病叶率71%、最高病叶率89%、病斑面积一般为15%,最高30%,发生程度2级,调查分析主要以黃斑叶枯病发生危害居多。
  4 小麦叶枯病在我县防治试验情况
  小麦扬花灌浆期是防治小麦叶枯病的关键时期,我县主要推行穗期防治。根据调查结果4月25日组织对灵源镇佛留村、城关镇齐母村等地部分受害麦田进行施药防治,5月6日进行了田间调查分析防效评估。
  防治结果对比,杀菌剂防效评估结果显示,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复配防治效果明显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单剂11%,高于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单剂2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单剂防治效果高于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单剂9%;实践证明小麦叶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不同的杀菌剂复配施用更适合小麦叶枯病的防治。
  结合我县“一喷三防”工作的实施方案,5月7日开始组织对叶枯病发生的近万亩受害麦田使用复配杀菌剂进行了综合防治,每隔6~7天田间喷药一次,共喷两次。随后进行定期监测,结果显示病情指数、病叶率、病田率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防治效果较明显。通过系统调查和对比评估,2014年我县666.67hm2小麦叶枯病受害麦田共挽回损失近27万kg,平均每667m2减少损失27kg。
  5 防控建议和措施
  5.1 农业防控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收获后清除病残体,深耕灭茬,病田轮作,减少菌原基数;适时晚播,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小麦对病害的抵抗力;禁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5.2 化学防控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按种子重量0.2%~0.3%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
  穗期防治:⑴用80% 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适量磷酸二氢钾兑水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
  ⑵蚜虫是小麦叶枯病病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可用80% 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10%吡虫啉1000倍液+适量磷酸二氢钾兑水喷雾,在小麦扬花和灌浆期各施药一次。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植保手册·小麦病虫防治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郭俊珍.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4(05).
  [3] 陈香艳,徐玉恒,姚夕敏,等.小麦叶枯病发生与全期调控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3(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3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