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诵国学经典,扬中华美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兰

  【摘 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拥有着深厚的底蕴文化,国学经典对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给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智慧与启迪。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正能量,陶冶其情操,提升其修养,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国学经典;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59-01
  经过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国学被人们保存和继承了下来,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华夏文化的灵魂,对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一、了解国情国史,培养爱国情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如“唐有虞,号二弟,相揖逊,称盛世”,“昔孟母,择邻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又如《新三字经》中“我中华 礼仪邦 讲文明 国运昌  … …先行者 孙中山 倡民主 帝制翻 … …”
  句句铿锵有力,仿佛在唱着一首历史长河的歌,让孩子们在这条历史长河中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怀。
  二、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中华文化的许多经典言论和思想流传至今,在道德修养、待人处事、修身治学等方面都有生动而独到的论述。国学经典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道德标准对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全人格都有极大裨益。
  1.诵国学经典,养良好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名句说明了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给你的人生创造奇迹。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好习惯是助推器,是助人腾飞的动力;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正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会了我们要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长歌行》劝诫我们要惜时奋进,莫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品国学韵味,塑健全人格。
  诵读国学经典,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关爱家人,报效祖国;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社会的脊梁。这些格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诵读国学经典,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开出良好习惯的花朵,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我们学校为了帮助小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每日晨读和“圣人训,首孝悌”的《弟子规》每天一读一记,在经常诵读这些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其内涵,在“承袭中创新”,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事习惯,“化”于日常学习、生活,提升自身内在修养。
  学校为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国学”读书品牌,每届举行的读书节中,各级各班都精心筹备,孩子们认真地准备素材,自编自导,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各具特色,热闹丰富。如:今年的读书节,班级朗诵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个人朗诵,孩子们用歌、舞、诵等不同形式,带着大家领略了经典的魅力。活动把这些国学经典中的“修身”、“立德”等传统道德文化潜移默化地扎进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通过开展这些国学主题活动,孩子们都真正地把它付诸行动行动,在家里帮助爸妈做家务,在学校认真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号召孩子们长期把这些行动坚持下去,不让感恩成为只挂在嘴上的说辞,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去感恩和回报父母师长。
  三、研读国学经典,掌握德育方法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可贵的爱国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很多观点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小学的德育提供了方法指导。
  1.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圣贤孔子就特别推崇“因材施教”這一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简单的国学教育读本,如小学低年级应建议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儿童启蒙系列书籍,中年级研读《宋词三百首》《离骚》等诗词名篇,高年级研读诸子百家,如“四书五经”系列,《道德经》等。同样对于优等生,教师应提高对其要求的标准,使其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带头作用;对于中等生,教师应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再上一个台阶;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提出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2.推己及人。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我们应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换个思维,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多为他人着想。例如,当上课铃声刚响,大家在教室里安静地做好上课的准备时,几名调皮的学生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说说笑笑,负责的小帮手们对他们进行劝阻,要求安静下来,可是他们不但不停下来,而且还顶撞班干部,甚至大打出手。这时,就可以运用国学经典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对其进行教育,让之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就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这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明新风貌。
  总之,对小学生加强国学教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也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诵国学经典,品国学韵味,激发出孩子们自身的智慧和光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发扬传统美德。在这浩瀚的国学海洋中砥砺品行、健全人格,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国学经典之于小学德育的积极意义》期刊《新课程.中旬》,2017年12期.
  [2]《浅谈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期刊《管理观察》,2016年7期.
  [3]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
  [4]《国学教育在的德育中的作用》学报《吉林教育学院(教研版)》,2010年6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