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深度融合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丹 龙雄辉 邹伟全

  [摘           要]  在长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逐渐形成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开展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成效进行了总结。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双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008-02
   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1999年之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办职业教育本科,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职教育要想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此为宗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搭建、企业双创业文化营造等方面探讨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企协同是一个包括校内、校际、校企、校地以及跨境合作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体系,其本质属性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选择重点建设专业与优质合作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针对企业具体岗位教学,提供企业真实岗位职业情景环境,由“双师”指导教学,实现了产教一体,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机电学院电子专业是广东省的示范专业,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联合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中职生源班中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整个教学组织采用“1+0.5+0.5”模式,即一年学校学习阶段,一年的企业学徒(学生)学习阶段,其中,企业学徒学习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半年的企业课程学习阶段、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从学习认识规律来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校学习阶段、企业跟岗阶段、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学习场所在学校,时间在第一学年,主要任务是完成应用专业专项技能以及将要进入企业岗位所涉及知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企业跟岗阶段学习场所主要在企业,时间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主要跟着企业师傅,分管理岗、技术岗和质量岗三条线进行岗位轮岗及实践,逐步掌握基础岗位操作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时间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在企业师傅指导下,独立完成基础岗位的上岗位操作,提升岗位能力水平。
   (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每年都会在学院机电维修和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组织考核,并挑选其中的优秀学生组成“订单班”。“订单班”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需要有连续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和学校交替进行实践学习,熟悉岗位内容、工作流程,学生经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全面培养过程,专业知识针对性更强,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工学结合、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学院制造类专业群依托所在的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区的校中厂,积极践行“工学结合、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岗位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资源,引企业技术人员入课堂,引企业项目入课程。
   数控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数控加工实训,学时四周,传统做法是学生按照课程实训指导书要求在校内数控加工实训室操作数控设备进行零件的加工,校内专任教师+实训室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的课程指导和评价。为了践行“工学结合、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课程主讲教师实行校企“双师”制,聘请园区校中厂的能工巧匠作为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主讲任务;其次,改革课程内容,将原有的实训指导书进行内容调整,增加生产性实训项目,项目内容来自企业生产订单,由企业兼职教师从企业的生产任务中挑选合适的产品订单作为学生的实训项目。另外,学生评价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
   二、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共建“双师”工作室,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启动成立教师工作室,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2013年开始校企互聘互派,双向挂职,共建“双师”工作室。学院管理方面创新理念,把学校的带头人与企业技能大师用工作室冠名,提升工作室负责人在学院和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解决了原有体制带来的动力不足问题。共同的利益与荣誉强化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企业主动把项目等资源输入工作室,打上自己的标签,发挥企业宣传、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与储备等作用,对学校主体而言,此举可成功引进企业资源,并把工作室打造成为真环境体验、真设备操作、真项目实战的專兼教师培养和储备基地,彻底解决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难和兼职教师聘任难两大难题,真实提升教师团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双师”工作室的各类项目,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精神都得以较好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夯实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大层次,校内实训又可分为校内课程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实训完成专业基础能力训练,生产性实训则过渡到实战性质的独立操作训练,完成在校外不宜实施完成的专业核心能力训练,也是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的关键环节。
   学院不断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应用,机电学院电子专业与广州德创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内SMT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共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主要包括SMT生产实训车间和SMT设备安装实训车间,该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完成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实训课程的同时,承接企业订单为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目前,该实训基地的主要产品有闪存盘和各类电路板组件等。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生产工,做到了学习和生产两促进。学生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工作,使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开展双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开展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学院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发现、培养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同时,学院还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充分发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科技论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等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内驱力,完成科技创新作品向创业设计计划的转变。
   (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创新创业项目
   学院通过设立创业一条街,给予政策、资金和场地等支持,积极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另外,还引入省、市、院、企四个类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机电学院依托二级学院所在的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和园区合作企业达成协议,每年由企业根据需要提供技术服务课题或捐助部分资金,鼓励学生积极承接项目,并对其中的优质项目进行资金扶持。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训实习环节,融入企业创新文化教育
   在课程体系中,特别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环节,加强企业创新文化的宣传,积极营造企业氛围,创设企业环境。比如在校园实训场所打造企业5S标准宣传廊;倡导企业精益生产、鼓励创新的理念;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教学过程;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开设讲座等,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等。
   四、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学院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教师及学生层面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益。
   (一)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在校企协作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2011~2013年期间,机电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平均每位老师每年可自主接洽1~2个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到账经费人均约2~3万元/年。通过真实项目的效果反映,也可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条件是否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要求。
   (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职业能力和企业项目开发能力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引入企业项目作为生产性实训项目,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既解决了生产性实训的难题,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15年以来,學院在横向课题、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及科技攻关项目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学生与企业真实项目进行了直接对接。
   五、结语
   经过长期的创新实践活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有效实施了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工作室、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文化及“双创”平台等研究实践成果可在其他高职院校推广,为高职院校校企深层次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寻找切实有效的突破口与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德安,李树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J].煤炭高等教育,2010(9):46-48.
   [2]林小军.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4):26-28.
   [3]潘剑峰.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2(2):61-62.
   [4]郑春娇,赵越岭,朱延枫.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契机组建自动化专业科研创新小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101-103.
   [5]陈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94-96.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243.htm